如果在陽江city walk,那你會遇見......
時間:2023-08-29 16:49:12
City walk
意為“城市漫步”
人們行走在一條獨特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城市路線上
深入城市的肌理
貼近城市的呼吸
感受城市獨特的氣質與溫度
當城市漫步日漸成為年輕人新寵
我們不禁追問
城市因何值得漫步
請跟隨日報君city walk
看看老建筑,逛逛特色小店,
品嘗地道的特色小吃
你會找到答案
↓↓↓
我們今天的城市漫步就從金雞橋開始吧。傳說陽江建城不久,從東方飛來一只口銜谷穗的鳳凰(陽江俗稱金雞),后來為了紀念此事,建了金雞閣。現在,金雞閣殘跡猶存(在現金雞橋頭),金雞路和金雞橋的名字也保留了下來。如今金雞橋一帶人氣最旺的可能就是附近的金雞市場了。市場旁邊有傳統的早餐店,飄香的牛腩粉,配上地道的豬腸碌,滿足一天的碳水需求。
穿過金雞橋往左邊拐,走上十分鐘就能到達北山公園。這里也是烈士陵園,清晨的陽光照耀著四周的參天大樹,格外肅穆寧靜。來到這里,一定要安靜地緬懷一下我們的先烈們。繞過烈士陵園,沿著小山拾級而上,斑駁樹影中映襯著古色古香的涼亭、廟宇、炮臺、木棧道,既詩情又畫意,讓人感受一些夏日的清涼。來到這里要留意一下陽江舊八景之一“金雞瑞禾”。沒錯,這個金雞也是和前面的金雞橋有關聯的。據說當年那只金雞飛到這里,停在此石上。這一年,陽江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家認為是天降吉兆,于是在這塊石上刻“瑞禾”兩字作為紀念。
繼續往上攀爬來到山頂,一座巍巍石塔赫然入目。塔的四周是花崗巖欄桿,塔下的碑文,記載著石塔的前世今生——建于南宋寶祐年間,共九層,高17.8米。因風雨雷電侵蝕,清代光緒二年重修。1983年再次重修,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站在北山上,遠眺陽江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從這個角度看,家鄉原來這么美。
從山上下來,我們可以去北門街逛逛。曾幾何時,這里被譽為女人街,衣服、鞋帽、首飾一應俱全,每天熙熙攘攘。歲月變遷,如今這里繁華不再,只剩幾家飾品店、美甲店,卻讓北門街有了另外一種歲月靜好的味道。認真逛逛,你會發現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姜自騶、姜自駒、林葆瑩、鄧琳、林鐘英等人的故居都在這里。不帶目的地慢慢逛逛、看看,運氣好的話可能碰上老阿姨早早出來擺攤賣傳統小吃木瓜酸,嘗上一口滿心滿肺都是童年的記憶。
穿過北門街往東走,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東門。古時候這里叫承宣門,1962年這里建了陽江城第一家進行現代化裝修的酒店——東門酒店,曾一度被陽江人喚作“第一餐廳”,芋頭糕、蓮蓉包、糯米雞都是老一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現在這里成了年輕人喜歡的新東門綜合體,陽江第一家洋快餐金拱門依然在,要是走到這里餓了,你也可以買個漢堡包感受一下學生年代最愛的滋味。這里還是陽江最多的奶茶集中地,每天,趕潮流的小年輕們扎堆在此排隊購買。而我更喜歡的還是往前多走幾步,那里有陽江傳統的糖水鋪,也有煲仔飯,還有老字號云吞店,都是好吃不貴的家鄉味。
吃飽喝足,我們就可以繼續在城里遛彎了。環城路上有不少賣年輕人時裝的小店,花花綠綠很是好看。不趕時間的話也可以進去看看試試,給自己換個形象換個心情,一般這里的衣服都是幾十元到兩百元就有交易。再往前走,到了南門頭的地界你會被烘烤的香氣吸引,走不動了。這里是陽江傳統點心的小型集散地,傳統炒米餅(粉酥)、油角、米果(麻蛋)、佛仔餅,不帶上一點回家總覺得白來了一趟。
到了南門頭,就可以轉彎走進南門街了。這也是一條歷經風雨的老街,和北門街一樣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經六百年的傳奇,就這樣任憑雨打風吹,任憑歲月滄桑,如今只剩下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依然承受著來來往往鄉人游客的步履。走到南門街三分二的地方,不要走到盡頭,往左邊朗星坊走過去吧。因為到了朗星坊再往北拐,就到了青云路。
陽江有句古話,“走出學宮,青云直上;頭頂朗星,物攀丹桂”。不走青云路,如何青云直上呢?現在青云路上還有陽江早期的基督教堂,不過經過修葺,已不是老舊模樣。這里有陽江最早的幼兒園——市一幼,有趣的是,從幼兒園大門直上,不到一百米就到了江城一小,這里也是陽江最著名的學宮。
陽江學宮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遷建于今址,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為今天規模,紅墻綠瓦,規制大備,在陽江古建筑中規模最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較高。現在保存較好的建筑有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不過因為這里現在是小學,進去參觀需要經過校方同意,還是不打擾孩子們上學為好。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也是在此就讀至高小畢業,說不定未來這里還能走出更多國家棟梁。
在學宮門口打個卡,我們就沿著主干道南恩路繼續往前走吧。當年南恩州治所就建在這條馬路上,故叫“南恩路”。走不多遠,我們將要遇到老陽江人都去過的中山公園。公園門口有一標志性的孫中山雕像,里面有亭臺樓閣、假山蓮池及一尊古大炮,還有一株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這是市內其他公園所無法比擬的。過去由于陽江城區戶外休閑空間極少,這里一度成為市民文化活動中心,以前最為人稱贊的書法榜如今又恢復了,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可以稍作停留,當一回“宗師”點評點評。現在年輕人來這里少了,里面都是上了年紀的市民,他們或遛鳥逗鳥,或唱山歌寫地板書,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
從中山公園出來,斜對面就是陽江曾經赫赫有名的南強酒店舊址。南強酒店建成于1933年,位于當時陽江城的中心南恩路中段。“南強”當年就是江城酒樓的代名詞,人們都以“上南強”為榮,到“南強”請吃就是最高待遇,不過時至今日酒店已經不在了,但是卻還有商家用“南強”的招牌賣月餅。
沿著南恩路走到盡頭,就到了南恩路與龍津路、太傅路的交叉口。走到這里也是傍晚了,正好肚子也餓了。這里是陽江的美食天堂,不少老字號大排檔都是從這里發家致富的。找一家喜歡的先坐下來喝口茶,再點上一碟白切雞,一碟炒田螺,雞油配上一碟撈河粉,不用一百元就能吃撐肚子。
吃飽出門往前走就到西門了。西門原來叫威肅門,西門一帶就是“西門瀨”。此時的西門橋上已經是落日黃昏了。夕陽斜照下的老騎樓古色古香,在這里既能懷舊思故,又能感受到新鮮熱騰的市井生活,歷史的層次就在這里鋪展開來。這兩年江城區南恩街道大力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以保護歷史文化為出發點,融合西瀨古街區的水鄉特色文化進行設計,成為市民群眾喜愛的網紅打卡點。待到太陽完全落山,天色越來越黑,兩岸的燈火便次第亮起,人潮從四面八方涌來,欣賞這新的西瀨水鄉美景。正所謂“舊時西浦漁歌不再,今人猶在漁舟唱晚”。
走到這里,我們一天的城市漫步也要結束了,看到這里你是否也心動了呢?走吧!穿雙舒適的鞋,帶上相機和手機,約上三五好友,鉆進大街小巷,來一次老城漫步,換一種方式看看陽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