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細節控”嗎?_全球快資訊
時間:2023-06-23 23:29:59
神探夏洛克》
好多事情,都有雙面立場。
拿“細節決定成敗、不要關注細節來說”,你到底站哪邊?在我看來,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圍繞某個小目標進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想看看是不是?
如果你是一名財務工作人員,控制細節,對公司盈利能力、財務狀況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你是一名創意設計師,過于注重細節,可能阻礙創造力、創新思維。可以看出,細節重要性取決于具體場景和任務。我發現有些人總是錯誤地使用“細節”,陷入細枝末節中,無法自拔。
我有個同事負責運營新媒體,每當我問他“內容寫好了嗎”,他總是說“還在改細節”,這種改細節的習慣經常導致拖延問題。雖然他覺得這樣做出來的效果很完美,但是,當交給領導審查時,常常會出現“方向不對,還需要再調整”。所以,如果沒有明確“細節的使用邊界”,就將這種想法應用到工作中,很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那么,它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呢?我們不妨從“為什么”中找答案。
一
一個人關注細節,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職業要求;其二,短期目標不是太清晰;三,被眼前的事物帶來的信息所困擾住了。
我們看第一個因素。見字如面,想必你能看出一二,類似會計師、律師、質量控制人員、法律顧問、程序員等職業,他們工作都要高度關注細節。一個代碼、一個配方,一段言語措辭表達,都有可能引發潛在問題發生,確保沒有瑕疵,也是工作的基礎底線。
再看第二個因素。這是很多人會犯的錯誤。短期目標的作用,是驅動日常行動和決策,就像地圖上的標志,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確的前進方向,什么行動最能幫助我們實現長期目標。如果短期目標本身模糊不清,它們就失去應有的功能。就像,試圖在沒有指南針、地圖的情況下,在森林中找到出口一樣,可能會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舉個例子,你決定未來3個月內減重10斤,這是一個清晰的長期目標。如果短期目標不清晰,只是模糊地決定要“吃得更健康”或者“更多地運動”,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你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開始,也不知道如何衡量進步。
相反,如果你設定明確的短期目標,比如“每天走10000步”或者“一周至少去健身房兩次”,那么,就更容易實現目標。
第三個因素是在毫無意識下,被困住的。這可以理解為,我們被過多外部信息、外部刺激所帶來的困擾。當今信息爆炸時代、手機、電腦、電視,無時無刻都在為你提供內容,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但過量額信息可能造成無法專注于自己的目標;你可能會被無關緊要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在面對過多選擇時感到無所適從。
這種現象也被稱為“信息過載”,其結果就是,無法有效地進行決策而感到疲勞和壓力。
一個最常見現象是“使用軟件”。我身邊一個朋友愛做讀書筆記,電腦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應用,有些是排版美觀的、有些思維導圖的、還有些做閃念的。他這種熱衷于擺弄工具、讓筆記看來更酷、更炫的方法,卻讓他忽略記錄筆記真正的價值是“內化知識”。
所以,應用軟件就像一扇大門,打開它里面的功能都會給你一些新奇的東西,這些東西,為了增加使用時常,會浪費掉你太多精力。
工作上,也有此類現象發生。我原來在公司經常看不見“領導”,有時要匯報工作,都得發信息預約時間的,可我們部門工作量并沒有如此飽和。
他怎么被信息淹沒的呢?每天到公司需要處理大量電子郵件,還要參加各類會議,反正,時間都用來給別人幫忙上了,經常出現自己家項目進度滯后,每天還累的不行。我倒不是批判領導“時間管理差”,他們都是時間管理大師。只是想把這種被信息淹沒的現象告訴你,它們都是外界主動給你的,有些事情完全沒必要,浪費巨大時間成本。
二
當然,我們不能把一件事直接拍死,細節也有很多優點。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會非常認真,小心翼翼地處理。以前,當給我分配任務時,只要答應了,我會做到非常完美,絕不含糊。身邊的人,對我比較放心,這也是我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升到領導職位的原因。
在公司里,像那些職位比較高的人,都是細節控。他們非常擅長觀察別人的言行舉止,善于言辭,能夠準確把握別人的需求。
我記得有一次客戶來公司訪談,領導安排下屬準備了口香糖、飲料,甚至特意安排符合客戶口味的午餐菜品,考慮到客戶不吃糖和辣。類似這樣注重細節的人有很多,老板們也喜歡他們。畢竟,他們務實、能干,總能從一個問題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對于任何風吹草動的事情,總能提前知道。
因此,細節的優點數不勝數。明確的短期目標、良好的信息管理是有效決策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為什么要關注細節”的問題,就可能會陷入被動的細節控制中。不過,除外界給予你的”工作細節“部分需要處理外,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給自己“制造的細節”。
什么是自己制造的?
簡單講,圍繞目標實現中,那些不是太重要、跟你所付出時間精力不成正比、又阻礙你行動的微小細節、事項等。例如,你準備一份報告,需要使用數據來支持論證。你可能認為,市面上提供的數據不夠詳細,因此花費大量時間親自收集、加工和過濾數據,以確保邏輯的完整性。回過頭來看,即使使用別人引用的數據,也不會對論證產生負面影響,這就導致了浪費時間的情況發生。
完美主義者,應該很有感受。
由于以前在數據上出現過問題,經歷過失敗,為了避免這次再失敗,這讓我開始害怕這件事,使得過度關注那些不重要的,陷入那種,“高期望,放棄行動”的循環中。
這種高期望,會使我在行動時更容易感到挫敗,然后產生失望和痛苦的情緒。這種“高期望,行動,挫敗,失望和痛苦”的過程,一旦反復發生,我就會產生一種逃避機制,我會想辦法切斷這個過程。然而,挫敗感是無法控制的,它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失望和痛苦的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應,我很難克服。
而高期望值呢?在我們的文化中往往被美化,也很難從這個環節切斷。所以,為了簡單,我一般會遏制行動,當我反復遏制行動,我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循環:“高期望—放棄行動”。這就是,在細節上反復雕琢,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原因。迫于每次做的都要比前一次好,自然,每一次都會注意細節,最后常常做出低效率,和拖延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下你也會對一件事產生恐懼感,想象一下這樣一個過程:你渴望達到一個目標,采取行動,遭遇失敗,感到極度的痛苦,于是,就會馬上停止行動,來避免這種痛苦帶來的恐懼感;為了保護自己,甚至可能會主動放棄這個目標,以確保我不再遭遇這種痛苦。
三
所以,細節控背后循環代表什么?
答案是,確定感。當我們過度關注細節,會覺得做了很多事情,以此來逃避還沒有完成的事,這種行為本質是,通過強調秩序和細節,讓自己停留在舒適區,只做一些不會失敗的事。
秩序的確能帶來安全感,通過不斷強調它,你就形成一種肌肉記憶,覺得“沒事,都在我控制范圍內”一切可以用被解決。
其實,現實不是這樣。我們只是用一個可控性強、更熟悉的解決方案,來替代原本更復雜的問題而已。舉個例子,很多人對閱讀存在一種誤解,他們認為必須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把作者每個章節、細節部分,都記錄下來才算完整。
小時候老師教育過,閱讀理解的本質是“理解”。有些人并不這樣做,他們把書當作工具,當遇到曾經看過的內容、意思相似的表達時,直接跳過。正是這種跳躍式的閱讀,讓他們能夠快速獲取更多有用的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相反地,將作者的內容完整閱讀完,僅僅是了解其呈現的表面,將這些表面拿來并沒有太大的用處。這種低效但勤奮的細節,某種程度上說,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的朋友說,他就是這樣的人。因為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所以,只是盲目地按照大家普遍采用的方法行動,后來他意識到完全沒有必要。
我還看到過一類現象。一些人喜歡用時間管理、效率軟件,一個復雜的時間軸上記錄的活動安排和計劃,密密麻麻,我還問過他們真的管用嗎?得到的答案卻是還好。當我試圖問起,哪里不滿意呢?他們告訴我,需要頻繁的記錄,對此也耗費不少精力。
當然,我也會用。
不過我會思考,如果這個時間軸,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繁瑣的記錄工具,沒有更好地管理時間或者提高效率,那么它就是冗余的,不如不用。與此,我會選擇簡化時間管理方式,只保留對我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應對我的需求和目標。比如,后天有個重要會議,下午可能還要交項目報告,中午可能有個選題會要開,此類雜項較多,腦子記不住的,我才會用軟件管理。方法也跟簡單,跟誰?什么時候?幾點?什么事?落實什么?
所以,對于我來說,不是追求記錄的多少、細致程度,而是,記錄實用性和對個人發展的幫助。只有當記錄能夠帶來益處,幫助我更好地思考和行動時,才會堅持使用它們。
說實話,每個人都會關注細節。你想想看,微信、飛書、釘釘這些應用早已成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使用它們來共享文件、發送和接收信息。但是,經常因為這些應用上出現的“未讀消息提醒”,我們會強迫自己去打開查看一下。
另外,日常與朋友約會時,你是否偶爾會專注地留意對方的某個細節?比如他們的穿著、鞋子、上衣、發型等。
這種關注細節并不是挑剔、潔癖的表現,只是希望在衣著上保持整潔,盡量做到事事完美,讓對方感到滿意而已。只要不深陷細節上,就沒什么大問題。
四
如果深陷當中,該怎么進行細節平衡?我經常使用這三個步驟:
1. 先以某個導向為中心
作為建筑師,負責設計、建造一座房子時,首先會制定一個整體的建筑和設計方案,包括房屋的結構、布局和主要要素。接著,會開始著手建造房子的框架,確保結構和基礎是穩固可用的。在這個階段,并不會花費大量時間追求內部裝飾、細節的完美。相反,可能會使用簡易的設計軟件,快速完成它們,然后逐步改進和修飾其中的部分。
這和工作原則類似。比如,你要制作一份PPT,你應該先搭建好框架,確定需要哪些步驟,然后,再對每個步驟進行優化。因為框架占據了70%的重要性,剩下的30%可以慢慢改進和迭代。
如果一開始你就沉迷于那30%,忽視了整體的框架,結果就是做出來的東西。不符合你的基本要求。
其他方面也是類似的。你想學習一門技能,你應該先開始實際練習,不是一上來就埋頭看書、瘋狂購買課程;你想成為一名短視頻博主,不是一上來就看一堆關于定位和拍攝的內容,而是拿起手機開始拍攝,找到感覺,然后再基于問題去學習相關知識。
那些一上來就沉迷于學習而忽視實踐的人,最終往往會被知識所束縛。因此,我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導向為中心,導向應該和最終決策平行,甚至是一個起點的,有了它再去找框架,再去處理細節。
2. 審視細節的重要程度
我并不是說處理細節,不需要做到盡善盡美;而是,當你開始關注細節重要性時,要一些問題來判斷它的重要性。
譬如,這個細節,直接關聯核心目標嗎?忽視這個細節是否會帶來重大影響或負面后果?這個細節對最終結果、決策有重要影響嗎?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個細節,是否能帶來明顯的價值或回報?通過這些問題的評估,可以更好地判斷,哪些細節是最重要的。
只有當一個細節與上述四個問題相關時,它們就是最重要的,這樣的評估有助于平衡關注的程度,確保將時間精力集中在,對任務和項目最有價值和重要的細節上。
當我們開會時,就會遇到上述幾種情況。
一些同事時不時插一句,或者提出一條與目標相關性很弱的思考,就會引發大家延伸起來,想想看,是不是?如果遇到此類細節控,不要去跟他較真,以免陷入糾纏中。反正,時刻圍繞上述四個問題展開,就能找出明確答案。
3. 設置限制階段性檢查
即使確定框架和細節,也并非意味著不需要進行調整。即便是在工程領域,也存在“微調時刻”。
框架建立并開始運作后,你的視野將從理論上的“討論”轉變為“實際操作”,雖然掌握整體情況,大局上不會出現大問題,并不代表過程沒有小問題。要確保過程沒有問題,就需要在運行基礎上,階段性檢查,關注過程并了解流程。這個階段,你會發現新的問題,當你了解了這些新問題,不斷修正,成功的概率才能提高。
這就像炒菜一樣。你雖然制定了菜品的概念、風格、口味、材料和烹飪方法,但開始制作這道菜時,菜品的火候、以及口感程度,是不可能按照標準就能達到的,畢竟有的人口味重,有的人口味清。所以,一件事跑起來看到視角,和計劃中完全不一樣。
總的來說,細節管理,被人忽略的部分。它是個人全情投入一件事,對框架、結構,更深入了解的一個必要節點;也恰恰反映出,你是否能將有效資源充分最大化。
相關稿件
天天動態:【網絡中國節·端午】新業態新玩法 10條專屬旅游線路帶您樂游廈門
【網絡中國節·端午】端午假期周邊游短途游居多 畢業生成出游主力
環球新材國際(06616.HK)發布公告,該公司股份將于2023年6月23日下午1時正起恢復買賣
全球熱頭條丨和孩子一起把艾草玩出花 濟南高新區舉辦端午“親子手工艾草花束”文明實踐活動
百勝中國(09987)6月22日斥資約100萬美元回購1.75萬股
東亞銀行(00023)6月23日耗資約177萬港元回購17.78萬股
京信通信(02342)6月23日斥資63.82萬港元回購45萬股
世界微資訊!新發路觀察+|飛槳逐浪,蓄勢待發!端午節吉林的這場重磅活動,燃!
【當前熱聞】“預計端午節后調整”,有銀行首套房貸利率或低至3.6%
當前速遞!今天起 寧夏各地各單位全面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