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議
時間:2023-08-30 03:44:37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黃振華 王毅
(一)優化教育人才隊伍建設
新時期,鄉村教師承擔著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任。一是增強教師專業性。通過項目引領、交流研討、送教下鄉、人工智能等方式,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學習培訓平臺。積極組建城鄉教研共同體,打造“互動課堂”“云課堂”,進行混合研修,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讓鄉村教師“教得好”。二是增強教師穩定性。一方面,加大對鄉村教師的補貼力度,宣傳和挖掘優秀教師,對長期扎根鄉村、無私奉獻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厚植鄉土情懷。另一方面,在鄉村學校構建良性競爭環境,打造完整、規范、科學的考評機制,使教師的工作表現與績效掛鉤,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讓鄉村教師“留得住”。三是增強教師多元性。可通過開展定向培養、建立流動機制、改革招聘方式等途徑,讓更多優秀教師進入鄉村教育體系,充實鄉村教育人才隊伍。
(資料圖片)
(二)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教育事業持續和諧健康發展的基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硬件設施建設不可或缺。一要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一方面,加大對農村教育投資力度。完善學校校舍、操場、圖書館、多媒體系統和實驗器材的基礎性建設,改善農村教學環境,著力縮小城鄉教育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教育基金會、校友會、企業融資等平臺,動員社會組織支持農村教育工作,積極拓寬資金來源,實行城鄉學校一對一幫扶,教育事業單位對口包聯措施,整合內外資金渠道,持續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二要強化規劃指導。一方面,進一步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統籌考慮城鄉空間布局、人口分布特點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科學合理布置城鄉學校,緩解適齡兒童上學困難。另一方面,加強教育基礎設施的使用管理。選派特定人員,明確職責分工,定期對教學設備進行檢查和維修,使農村學校硬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三)完善農村教育管理體系
當前,農村教育管理體系相比于城市來說較為落后,與民眾的教育需求不銜接,亟待改進完善。一方面,樹立信息化管理意識。學校要與時俱進,提高教學管理意識,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信息化時代,運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接教育實際需求。通過入戶走訪、家長談心談話、一對一幫扶等方式開展廣泛調查,充分聽取教師、家長、學生等多方意見,了解其需求,主動把握教育前沿發展方向;此外,實施有差別的城鄉教育管理政策,教育政策不能夠一刀切。在諸如放學時間、課外輔導、學生管理等方面探索適宜的鄉村教育發展模式。
(四)促進城鄉教學融合發展
城鄉不是割裂對立的,而具有優勢互補性,鼓勵以城帶鄉,暢通城鄉人才、資金和技術流動渠道,促進城鄉教學融合發展。一是推動城市人才下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建立完善城鎮教師有序流動機制,通過支教幫扶、教師輪崗、學科優秀教師到鎮村學校掛職鍛煉等方式,推動城鄉教師之間的有序流動,同時充分發揮城區學校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優勢,實行城鄉結對,以城區優質學校帶動若干鄉村學校。二是促進教育觀念下鄉,強化農民教育意識。一方面,加強陣地建設。在農村推進以農民夜校、遠程教育站點等為主的農民教育陣地建設,邀請優秀家庭教育講師進行經驗分享。同時,各鎮、村可依據自身特色,廣泛組建農家書屋、文體室等文娛活動場所,不斷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文化教育素質,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另一方面,強化宣傳引導。通過廣泛開展“五好家庭”“文明戶”“好家長”等家教家風評選活動,選樹典型,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村家長將培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從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強化農民的教育意識。
作者簡介
黃振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王毅,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研究助理。
本文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觀察”項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