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合會研究報告建議:建立全球尺度的海洋塑料污染動態監測體系
時間:2023-08-30 03:56:25
【資料圖】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2023年年會8月28日至30日在京舉行,國合會中外開展聯合研究,形成的《面向碳中和的可持續藍色經濟專題政策研究報告》指出,進一步明確海洋塑料、微塑料污染現狀和生態風險。
報告稱,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呈指數增長,如果一切照舊,到2060年將增長兩倍。中國海洋塑料廢棄物的來源包括河流輸入、沿海地區生活垃圾的泄漏、海上經濟活動的泄漏、跨洋轉移。各種來源泄漏到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會隨著海流和風向其他海域進行擴散和輸運,既包括在近岸和潮間帶的漂浮轉移,也包括看不見的在海底的輸移。
塑料污染影響各類主要的海洋棲息地,損害生態系統功能,包括它們通過初級生產封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海洋塑料垃圾也會對藍色經濟產生影響,一方面,其在海岸線和沙灘集中堆積,破壞了自然風光景色,給游客造成了不良的觀感和體驗。另外,海洋塑料對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容樂觀的影響。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能通過水生生物的攝食進入其體內,抑制其生長發育,改變其繁殖、捕食等行為,破壞其免疫系統。養殖設施、漁具的損耗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海面漂浮垃圾會對航運造成影響,塑料瓶、海上浮標、廢棄漁具等可能會造成螺旋槳和船舵纏繞、進水口和冷卻系統堵塞,使船只的穩定性和機動性降低。
報告指出,全球塑料國際文書等新的國際公約正在啟動,這將給藍色經濟和碳中和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報告建議,在塑料生產系統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要求初級塑料生產商與相關服務提供商制定有效、透明的塑料回收和廢物管理計劃。加強漁業活動的塑料污染管控,加強高耐磨環保塑料漁具的推廣。提供財政補貼,建立廢棄漁具的收集回收機制,鼓勵漁民從海上打撈“幽靈漁具”。
推動建立全球尺度的海洋塑料污染動態監測與核查技術體系。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與現場監測系統,動態監測塑料泄漏情況,構建標準可信的海洋塑料漂浮帶識別算法,編制統一規范的無人機海洋垃圾調查國際標準,以進一步明確海洋塑料與微塑料污染現狀和生態風險,識別跨界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理工作。
編輯 樊一婧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