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首創“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器官醫學產業有望催生千億級新興市場
時間:2023-08-30 10:50:12
南方網訊(記者/李潤芳 實習生/張倩)“廣州具有優秀的醫療資源,也是一片生物醫藥創新的熱土。”8月29日上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二次創業’再出發”之生物醫藥產業媒體訪談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醫師、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橫向處副處長趙強在會上介紹中山一院在“器官醫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資料圖)
全球首創“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紀醫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素有“醫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稱。傳統器官移植技術包括“三部曲”,即器官獲取、保存及植入。長久以來,志愿者捐獻的器官要經過“灌洗、低溫保存、再灌注”的技術處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體內。在這個過程中,器官一離開捐獻者體內便會處于“無血流供應”狀態,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損傷,進而導致功能受損。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移植療效,也是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圍繞器官醫學新領域,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為器官醫學理念的提出及研究平臺建設奠定了理論與技術基礎,打造了中國領先世界的醫學創新高地。”趙強說。2017年7月23日,中山一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教授在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運用“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讓移植器官在手術過程中始終保持血液供應,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
據了解,借助這項移植新技術,捐獻者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鮮活”的狀態在受捐患者的體內立即“工作”,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并發癥。《美國移植雜志》刊文認為該項技術是“器官移植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并將其納入《世界器官移植創新技術應用指南》。
“器官醫學”理念開創醫療新時代
趙強介紹,何曉順教授通過一系列技術突破,研發出多項我國原創的離體器官保護技術,實現了多種器官(肝、腎、心、肺、腸、腦等)離體后可長時間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為在器官層面上開展精準研究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支撐。在無缺血器官移植、器官隔離治療、疾病器官藥篩模型等原創技術突破的基礎上,何曉順教授提出了“器官醫學”的理念。
在器官移植方面,“多器官維護系統”可以模擬人體為離體器官提供血液及營養,在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多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在器官捐獻方面,首創用于心死亡器官捐獻的“器官拯救者”設備,可成功利用既往手段無法實施捐獻的器官,有望增加50%以上器官來源,緩解器官短缺難題。
在器官教學上,全球首創的“活器官”手術培訓系統可以將屠宰場的內臟離體養活,并用于外科手術培訓,該系統現已在全國多家知名醫院應用并建立培訓基地,有望帶動教學培訓產業變革。在器官藥篩上,國際首創人類疾病器官模型,該模型破解了現有醫學研究模型“不真實”的難題,成為研究疾病及新藥研發的利器,有望重構新藥評價理論與技術體系,加快我國創新藥物研發進程,推動國際藥物研發市場及腫瘤標記物市場的變革。
團隊還首創了器官隔離治療技術,對患病器官精準治療,其他器官不受藥物副作用影響,真正實現了“頭病醫頭、腳病醫腳”,目前已成功實施全球首例器官隔離保護治療。該創新療法的突破將帶動產生新興的器官治療市場并成為器官疾病治療的主流模式之一。
“器官醫學相關產業有望催生一個千億級的新興市場。”趙強表示,未來將加快中國原創的器官醫學平臺建設,助力建立重大疾病的新藥研發、療效預測、機制探討以及個性化治療的疾病防治一體化精準醫學研究體系,引領器官水平醫學研究領域的發展。
相關稿件
中山一院首創“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器官醫學產業有望催生千億級新興市場
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衛北街股份經濟合作社以獎促學 為16名大學新生發放獎學金
繼續擁抱AI,納指科技ETF(159509)連續5天獲凈申購
買鹽看似簡單,竅門卻不少,分清“2721”和“5461”,學會不吃虧
我國擬制定學前教育法:六個方面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鴻日達:8月28日融資買入167.32萬元,融資融券余額2663.04萬元
甄妮聲稱遭到威脅,連續第9天為李玟發聲,她稱我在等陽光照進來
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衛健委召開2023年全區衛健系統專項債申報暨中央預算內資金爭取推進會
谷歌將推Chromebook Plus認證方案:提高硬件門檻、豐富軟件生態
一周連連看丨黃浦區第三批“老字號長者餐廳”即將上線;金陵路新地標項目正式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