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一生 鹽味守望-天天關注
時間:2023-06-24 08:32:06
(資料圖)
東南網6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漢兒)獵獵海風中,一群頭戴斗笠、方巾遮面的鹽工迎著高溫,抓緊旋鹽,確保出產的海鹽顆粒細小、純粹。
林金柏是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霞西村人,20歲那年進入鹽場,開始了近乎一生的制鹽事業,如今,他是莆田鹽場七工區第八小組的班組長。
“最近雨水多,天氣變化快,得盯緊咯。”正值汛期,場里的鹽工都進入戰備狀態。凌晨2點,不少人將將入睡,林金柏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萬籟俱寂,他借著手電筒的光線,邁上鹽田,挨個查看蒸發池內鹵水的蒸發情況。“南方天氣以短晴天為主,因而制鹵講究薄曬勤跑,走水提倡‘按步卡放、一放一干’,這樣可以縮短成鹵周期。”林金柏說。
不到3點,空曠的鹽田里就響起工人們扒鹽的唰唰聲,偶有兩三聲犬吠鳥鳴,倏爾不見。扒鹽,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因為鹽坎鋪底的塑料膜很薄,食用鹽生產又不同于工業鹽,不能機械收鹽,只能人工收集。”林金柏告訴記者,為不影響海鹽的產量與質量,他們必須爭分奪秒,趕在太陽出來前將鹽全部收到岸上,然后繼續新一天的工藝操作。
工人們手持3米長的竹制鹽耙,將鹽趕成一堆,整齊碼好。立夏過后,天亮得越來越早。到了凌晨5點,當天邊第一絲光亮穿透云層,打在鹽池上,鹽工們已經將結晶好的鹽全部扒出,大大小小的白色鹽堆,在晨曦下閃著微光。
在林金柏的調度下,組內鹽工忙得井井有條。“現在是銷售季,相對沒有那么忙。”林金柏告訴記者,每年7—9月,是海鹽生產旺季,但也是臺風、雨水的多發季節,那時候就是一年當中最辛苦的3個月。
盛夏的高溫讓人避之不及,烈日當頭,鹵水的溫度超過50攝氏度,即便隔著膠鞋,也難以忍受。可對于鹽場的工人們來說,越是高溫的天氣,他們越要抓緊制鹽。“下雨的時候,別人都往屋里跑,只有我們往外跑,一旦鹵水和鹽堆遭了雨淋,前期的努力就白費了。”林金柏說。
從事古法制鹽整整50年的林金柏,是目前莆田鹽場最為年長的鹽工。鹽場中央的碎石地上,一棟用大青石板壘成的二層小屋就是他的“家”,一樓堆放收鹽用的工具、編織袋,二樓1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一張床、一方書桌、兩條板凳,就占去近乎全部空間。
對偌大的鹽場來說,林金柏是眾多鹽工中的一位;但對林金柏來說,念茲在茲的這片鹽場,幾乎是他的一切。記憶里,他已許久沒有與家人吃過一頓完整的團圓飯——凌晨2點起床,凌晨4點多吃早餐,傍晚5點用晚飯,7點半上床睡覺……如果將林金柏的生活軌跡繪制成圖,制鹽一定是唯一不變的中心。
佝僂著腰,把手往身后一背,林金柏又踏上了鹽坎,上身潔白的襯衣與鹽田融為一體,他盡可能挺直腰桿,對記者說了一句,“我想我會干到再也干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