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和存出資瑕疵,張紹森、張志世“空手套股權”
時間:2023-09-08 17:14:03
樂居財經劉治穎6月30日,金永和精工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永和)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德證券為主承銷商。
招股書顯示,金永和的前身永和有限成立于2003年1月,由張紹森、張志世共同出資300萬元設立,二人均持股50%。同年7月,二人以1元/注冊資本各對公司增資250萬元,公司注冊資本增至800萬元。
【資料圖】
此后,時隔11年,兩位創始人才再次對金永和發起增資。2014年8月,金永和注冊資本由800萬元增至6000萬元,增資價格仍為1元/注冊資本,本次新增5200萬元注冊資本仍由張紹森、張志世分別認繳26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張紹森、張志世此次并非以現金出資,而是選擇以無形資產認繳。
招股書顯示,無形資產為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包括波紋管成型機(專利號:ZL201120330142.6)、多工位氬弧焊接設備(專利號:ZL201120330128.6)和彎管氣密性檢測機(專利號:ZL201120330135.6)。
根據北京海峽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24日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上述三項專利的評估價值為5263.28萬元,其中張紹森占50%,張志世占50%。
2014年7月23日,本次增資的三項專利的權利人由張紹森、張志世變更登記至永和有限名下,增資資產完成財產權轉移手續。
不過,有意思的是,上述三項實用新型專利的專利權人初始登記時就是永和有限,其于2012年5月30日取得三項專利的授權。2014年7月初,該專利的權利人變更至張紹森、張志世,但二人并未就專利權的轉讓向永和有限支付對價。
這意味著,張紹森、張志世二人以0元對價拿到這三項專利的授權后,繼而又以所有權人的身份將該專利估價5263.28萬元用于增資,上演一出“空手套股權”的戲碼。
2015年11月,為彌補這一出資瑕疵,張紹森、張志世分別用貨幣資金2600萬元置換二者對公司5200萬元的無形資產出資。
置換出資的同時,張志世減持套現,其首先將所持公司400萬元股權以1400萬元價格轉讓給張紹森,還向公司員工丁玉珍、孫長寶、鄒森、魏守海、張世棟、以及員工持股平臺信義德、安平泰等13位股東轉讓合計200萬元股權,轉讓價格2100萬元,張志世轉讓股權合計套現3500萬元。
與張志世的減持風格不同,張紹森不斷向金永和進行增資。2016年7月及2017年4月,金永和兩輪合計1.06億元的融資中,張紹森增資了4420萬元,增資價格分別為4.3元/注冊資本、6.5元/股,對應公司估值分別為3.29億元、5.33億元。
IPO前,金永和還有兩位股東減持退出。2022年8月,外部投資機構溪邊河馬將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以8.5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張紹森,合計1020萬元;2023年3月,公司前員工張誠以3.59元/股的價格轉讓所持公司全部股權予張紹森,合計17.95萬元。
在增資和受讓股權的過程中,張紹森所持金永和股權始終保持在50%以上,截至招股書遞交日,張紹森直接持有公司52.01%的股份,并通過員工持股平臺安平泰、信義德、塔吉特間接控制公司2.13%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54.14%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另外,作為創始人之一的張志世在遞表前的持股比例則降至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