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的“政策底”
時間:2023-08-30 12:16:45
印花稅“減半”的消息是周日下午出來的,當晚,絕大多數的大V都懷著絕對樂觀的態度解讀,其中還有不少天天吐槽的也給政策大大點贊。
這些解讀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是這種過于一致樂觀的媒體氛圍(自媒體也是一種媒體)。如果說導致周一“1分鐘政策底”的原因有多個,這種氛圍至少能擠進前三。
(相關資料圖)
所以周一晚上大V們紛紛轉變態度,對股市而言,是件好事。
印花稅“減半”,實質是“不及預期的”
周日下午剛看到印花稅“減半”消息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這不及預期啊”!因為我很清楚記得,近兩個月以來無論機構還是學者們,呼吁的都是直接“免除印花稅”。
但隨即而來的氣氛,無論股民還是各種媒體,都幾乎讓我懷疑自己的記憶力。甚至直到周一晚上,似乎也沒出現印花稅降幅“不及預期”的聲音。
但至少對于機構而言,嘴上可以不說,心里可是澄亮的。外資也一樣。
減印花稅,為什么被一致認為是“政策底”?
這涉及印花稅對股市影響的 起源 。
別看網上到處搬運的“歷次調節印花稅對股市影響”的統計,2007年前的6次印花稅調節對股市的影響都非常有限。印花稅的魔力首次刻進股民腦海,始于2007年的5.30事件(印花稅從千1升到千3),當年是A股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年,沒有之一。
A股6000點的珠穆朗瑪峰就是在那一年形成的,5.30事件雖然不是直接把A股從峰頂錘下來的轉折點,但只要經歷過那一年的股民,如果現在問他們2007年瘋牛是結束于什么原因,絕大多數會告訴你“因為上調印花稅”。
然后就是2008年的兩次調降印花稅,第一次是4月底(從千3降回千1),第二次是9月中(雙邊變單邊,相當于減半)。屬于是完整的一輪“用魔法打敗魔法”,而且顯然,第一次并沒構成“政策底”。
所以客觀來說,印花稅這個被認為是“大殺器”的政策工具,上一輪發生在遙遠的15年前,而且所謂的“重大影響”,歷史參照也只有那么一輪,生效率還只有三分之二。
再者,雖然這次印花稅減半,表面上跟上一次2008年9月(雙邊改單邊)降幅一樣,但就整個股票交易成本而言,由于以往印花稅占股票交易成本的絕對大頭,隨著印花稅一次次調降,印花稅在股票交易成本里的比例也一次次下降,印花稅對交易總成本的影響也越來越小。
例如2008年4月(從千3降到千1),整個股票交易成本就是幾乎降了近三分之二。但到了2008年9月(雙邊改單邊),交易總成本就不是降一半,而只是降了40%左右。再到這一次印花稅減半,交易總成本就只是降了三分之一左右。
這其實就是為什么此前機構和學者們呼吁直接“免除印花稅”。
所以當看到絕大多數大V和股民,之前還一直對各種政策嗤之以鼻的,面對“印花稅減半”都突然地、不約而同地又相信光的時候,實話說,我當時是很疑惑的。盡管,我也認可這是個“政策底”——與7.24遙相呼應構成的“政策底”。
股市缺的不再是信心,是錢!
周一的“股民英雄紀念碑”還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股市缺的不是錢,是信心”這句被大家念叨了半年的話是錯的,至少已經是過時的。
同樣在周日下午出爐的 收緊IPO ,實際上已經承認了這個問題。
試想想,當池子的出水口明顯大于進水口的情況下,無論進水多快、多猛,水面都無法高過出水口的。如果這個池子是股市,那么水面就是股市的高度。
自從只側重于“發揮股市融資功能”的定調,出水口就加速變大,很快就形成 出水口大于進水口 的格局,更要命的是,出水口是向下擴大的。
缺不缺錢,是一個相對問題。讓股市重新變得“不缺錢”,能下的管子也不會只有一根:可以拓寬進水口,也可以加大進水量,還可以收窄出水口。
量化基金因素
早在周日晚上,就有不少分析說降印花稅直接受益的是 量化基金 ,因為他們是高頻交易的主力。可惜,沒有再進一步的分析。
高頻交易,意味著多數的量化基金,都是中短線交易策略;也即意味著,無論是黑盒子還是白盒子模型,回測的歷史行情長度都不至于延伸到15年前。換句話說,量化基金策略的字典里不存在“印花稅”這個因子。
于是,面對大幅高開的“異動”,量化基金就充分發揮了他們“撫平市場波動”的功能,大力參與了周一的“立碑”行動。
但另一方面,由于量化基金只會撫平波動和提供流動性,不會改變市場趨勢本身,所以雖然把第一天“搞砸了”,但后面大概率會換來更有持久性的反彈。
綢繆
2008年的兩次降印花稅告訴我們兩件事情:一、政策不是萬能的,也要尊重基本面的客觀事實。二、市場底會早于基本面的好轉到來,也因此而“不可預測”。
股市不是一個“張嘴等喂飯”的地方。周一的走勢很離譜,盤后投資者的反應也很真實:在散戶普遍發泄不滿和到處看段子的同時,券商和基金的小伙伴更多在綢繆周二、周三、乃至9月的開局;在綢繆選板塊、選股,而不是糾結指數漂亮與否。
前期文章分享過,機構選股的大原則是這么個優先級的順序(除開主題投資):高增長 >扭虧 >穩增長。
這就是為什么在前景模糊的階段(例如近半個月),銀行板塊特別抗揍的原因。
現在“政策底”基本確定的背景下,雖然高增長的機會今年還是不用指望的,但業績扭虧的板塊倒是蠻大確定性的,這些就是機構綢繆的方向。
最典型的扭虧板塊就是房地產開發,以及有很大交集的順周期板塊。
近段時間,到處都在抱怨股市問題;然而大家有沒發現,已經沒啥聲音在吐槽實體經濟了?——不說實體經濟已經悄悄好轉,至少負面的東西,已將近出盡了。這也是順周期的一個重要邏輯。
今天就分享到這吧。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或者指正的,繼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