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身相應地(6):眼識(3)所依(2)二依
時間:2023-06-24 06:55:25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相關資料圖)
壬二、略釋二依(分二科)癸一、標列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
眼識的三種依止,合成二依,成色與非色二種依止。
癸二、隨釋(分二科)子一、辨類
眼是色、余非色。
眼識的三種依止,第一個是「色」,「色」是什么呢?「眼是色」法,「俱有依」里面指什么說的呢?就是眼識所依止的眼根,是色法組成的。「余非色」,等無間依和種子依,這兩種依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質組成的。
韓清凈《披尋記》:「如是略說二種所依等者:前說所依具有三種,今攝彼類,故略說二。一、色所攝,二、非色攝。如五蘊中,初蘊色攝,余非色攝。此亦如是。于所依中,眼為俱有依,色蘊所攝;意為等無間依,阿賴耶識為種子依,皆非色蘊所攝。由是故說眼是色,余非色。為顯有色、無色法類差別,是故略說二種所依。」
前文說眼識的所依有三種,現(xiàn)在將三種所依歸納為二種。第一種屬于色法,第二種屬于非色所攝。如色受想行識五蘊中,色蘊屬于色法所攝,其它的受想行識等蘊就不是色法所攝,這里也是一樣的道理。眼識的所依中,眼根是俱有依,屬于色蘊所攝。意是等無間依,是眼識的過去識,阿賴耶識是種子依,都不屬于色蘊所攝。由是說,眼是色蘊所攝,余非色蘊所攝。為了顯示這三種所依,是有色法,或無色法的種類差別,要略說為二種所依。
子二、出體(分三科) 丑一、眼
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出體」,說出來什么叫做「眼」。先解釋「眼是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眼識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么成就的呢?「謂四大種所造」,「四大種」怎么講呢?地、水、火、風叫做「四大種」。「大」,是廣大的意思,它的作用非常廣大。譬如說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種」所創(chuàng)造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是「大」。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種」才能夠增長、才能夠成就,所以稱之為「種」。「種」,是因的意思。它是「種」、又是「大」,故名為「大種」。
現(xiàn)在不說是大山、大海、大地,是說我們的眼根,眼根是「四大種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種所造」。我們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風所創(chuàng)造的,不過這個地、水、火、風,精微了一點,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風。「眼識所依凈色」這樣的「四大種所造」的眼根,是我們眼識的依止處,是眼的依止。這樣的地、水、火、風的色法,是「凈色」,是特別的精微清凈的一種物質組織成的。
「無見有對」,眼根的地、水、火、風,我們見不到。「有對」,「對」字是個礙的意思。有三種礙,就是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有這三種不同。障凝有對怎么講呢?譬如說是這里有一道墻,墻也是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我們想從這里過去,過不了,它有障礙。
第二個是境界有對,這境界有對怎么講呢?,謂六根、六識等十二界與法界一分之心所法,此十三界為所取之對境所拘束,不能于他境生起。如眼根與眼識及其相應之心所,于色境生起,被其自境拘束而于他境不得生起,各各根識亦被各境所拘束。
第三個是所緣有對,謂六識與心所唯于自之所緣境而轉;亦即六識與心所被其所緣之法所拘束。上述之境界、所緣二者,皆為六境,惟依取境之功能而稱境界有對,依攀附之作用而稱所緣有對。
所緣,對心法來說的,就是眼識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夠緣慮。我們的眼對一切的形色,也能夠發(fā)生作用,但是不能緣,因為眼根是物質,不是心法,它不能緣慮的。能緣慮的是心法,眼識也是心,眼識對色法它有緣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緣有對。若是聲音,眼識就不可以,眼識不能去緣聲音,那就不是所緣,不是它的所緣有對。合起來說叫做無見有對。前面說「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凈色」,那就是五個凈色根,是無見有對。那么這里面,就包括了障礙有對、境界有對。因為「四大種所造」的凈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質,所以它也是有障礙,所以包括了障礙有對,而又是境界有對,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緣有對。所以是「無見有對」。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六:應知「有對」總有三種: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對。三、所緣有對。障礙有對者,如以手擊手、以手擊石、以石擊石、以石擊手、以杵擊鍾,此等展轉更相障礙,如是名為障礙有對。境界有對者,如眼根等諸有境法各于自境界有所拘礙,如是名為境界有對。所緣有對者,如心、心所有所緣法,各于自所緣有所拘礙,如是名為所緣有對。如是三種有對法中,此中但說障礙有對。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論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見,以可示現(xiàn)此彼差別。由此義準,說余無見。如是已說有見無見。唯色蘊攝十界有對,對是礙義。此復三種:障礙、境界、所緣異故。障礙有對,謂十色界。自于他處被礙不生,如手礙手或石礙石或二相礙。境界有對,謂十二界法界一分諸有境法于色等境,故《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礙非陸,如魚等眼。有眼于陸有礙非水,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畢舍遮、室獸摩羅及捕魚人、蝦蟇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有眼于夜有礙非晝,如諸蝙蝠鵂鹠等眼。有眼于晝有礙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狗野干馬豹豺狼貓貍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此等名為境界有對。所緣有對,謂心心所于自所緣。境界、所緣復有何別?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執(zhí)彼而起,彼于心等名為所緣。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緣轉時說名有礙?越彼于余此不轉故。或復礙者是和會義,謂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緣和會轉故。應知此中唯就障礙有對而說,故但言十有色有對,更相障故。由此義準說余無對。」(CBETA 2020.Q3, T29, no. 1558, p. 7a11-b4)
韓清凈《披尋記》:「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者:眼是其名,色是其體。眼名云何?屢觀眾色,觀而復舍,故名為眼。如下意地釋。(陵本三卷十五頁)色體云何?當知眼根為彼所攝。此有多別。為顯界攝,是故說言四大種所造。地水火風名四大種,色香味觸及與身眼名此所造。為顯相攝,是故說言眼識所依凈色。皆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四卷八頁)為顯類攝,是故說言無見有對。亦如決擇分釋。(陵本六十五卷九頁)」
眼是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止的凈色,唯清凈天眼才可以看到,無見有對者即是看不到而有質礙。眼是它的名稱,色是它的體性。眼的名稱定義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觀察種種色法,觀看以后又不看,稱為眼。色蘊的體性是什么?應當了知眼根是色蘊所攝,就這點而言,又有很多差別。如下〈意地〉《瑜伽師地論》卷第三有說。
為了顯示眼根屬于界攝的色蘊。界,即是種子,也就是因的意思,故說眼根是由四大種所造。地水火風名四大種,色香味觸及與身眼都是四大種所造。若以成就眼根的因性來說,眼根是由四大種、色香味觸、及身根、眼根等十種色法所造。眼根有堅硬的性質屬于地大;有點濕潤黏著,屬于水大;有溫度,是火大;還能動來動去,是風大;眼根有顏色、聞起來有氣味、嘗起來咸咸的,也有觸的功能,還要依止身根,由是說眼根由十種色法所造。
為了顯示「相攝」,說眼根是眼識所依止的清凈色。唯清凈天眼可見,稱為凈色。約相攝的色蘊而言,「相」是相狀,只有眼一種,相攝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有說。若由與眼根不相離的色蘊,則包括地大、色、香、味、觸、身、眼共七種。類攝與無見有對在〈決擇?思所成慧地〉《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五有詳細的分別說明。為了顯示「類攝」,就眼根的種類來說,眼根屬于無見有對這一類。無見是看不到,有對是有障礙。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復次,屢觀眾色;觀而復舍,故名為眼。」「屢觀眾色,觀而復舍,故名為眼」:就是一次一又一次,總是要攀緣色;觀看了以后又不觀了、又舍掉了,「故名為眼」。眼指眼根,眼識不在內;說眼識在內也可以。
在窺基大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上解釋,「眼」的梵語叫「斫芻」,翻到中國話叫「行盡」。窺基大師解釋,眼能在一切境界上活動,「盡行盡見」,無論在所有在這些境界上,只要屬于這個范圍內它都能活動,它都能夠去見,所以叫做眼,這是按照「行盡」的意思來解釋。
「復舍」,這個意思表示一剎那就過去了,它不能夠相續(xù)下去,這是眼識的意思。「復舍」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不分別,所以「復舍」。
延伸閱讀:
1、《瑜伽師地論略纂》卷2:「釋名中。眼者梵云斫芻,斫者行也,芻者盡也。謂能于境行盡見,行盡見諸色,故名行盡。今言眼者,體義當故。」(CBETA 2020.Q3, T43, no. 1829, p. 24a10-12)
2、《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2:「言一眼者,照矚之義,梵云斫芻,此翻行盡。眼能行盡諸色境故,是名行盡。翻為眼者,體用相當,依唐言也。」(CBETA 2020.Q3, T44, no. 1836, p. 50b13-15)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836_002
3、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一(之下):第八、釋處名別中,眼者,梵云斫芻。斫者,行也;芻者,盡也。謂能于境行盡見諸色故。耳者,梵云戍縷多,此云能聞。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問:色蘊中眼,幾物所攝?答:若據(jù)相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清凈色。」問:色蘊當中有幾種物類是攝屬于眼根的?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及法處所攝色,這十一種色法中,有那些是攝屬于眼根的?答:以眼根自體的相狀來說,只有一物,是眼識所依止的清凈色根。凡諸法屬于自體的相狀,由自相顯出諸法的自體,這是相攝。如眼識所依清凈色是眼根,眼根是清凈的四大所造成的,以它自體來說,眼根是眼識所依的清凈色。
「若據(jù)不相離攝,則有七物。謂即此眼及與身、地、色、香、味、觸。」若依據(jù)與眼根和合不相離的色法而言,則有七種物類,包括眼根以及身體,因為眼睛依止在身體上面;而且是堅硬性的地大所成;眼根還有顏色;也有香氣,還有觸。根據(jù)不相離攝來說,眼相有七物,就是眼、身、地、色、香、味、觸。
「若皆據(jù)界攝,則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風界。」就界攝的種子而言,形成眼根的種子有十種物類,就是眼、身、地、色、香、味、觸及水、火、風界這十物的種子,形成眼根。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成,眼根雖以地大為自相,其實它也含有水、火、風大種在內,依據(jù)不相離攝有七物;依據(jù)界攝,則有十物。地、水、火、風任何一種物質看起來雖然只有地一種,可是里面有其它的種子,根據(jù)這個道理說界攝。事實上因緣一轉變水、火、風的作用就能現(xiàn)前,因為有某功能性,表示有相對應色法種類之種子的緣故。如果就界攝,地、水、火、風都是互相有其它的種子的。
「如眼,耳、鼻、舌當知亦爾。」如眼根以界攝有十種,耳根、鼻根和舌根也是一樣;若依據(jù)相攝只有一種,耳識、鼻識、舌識所依的清凈色。以不相離攝有七種,將眼換成耳、鼻、舌。如果根據(jù)界攝再加上水、火、風共有十個。其它諸根也是一樣的道理。
「此中差別者,謂耳、耳識所依清凈色,鼻、鼻識所依清凈色,舌、舌識所依清凈色。余如前說。」此中的差別,是指耳是耳識所依的清凈色,鼻是鼻識所依清凈色,舌是舌識所依清凈色。余是不相離攝及界攝,就如同前面所說的眼根一樣。不相離攝,名之為余,其實包括界攝。耳、鼻、舌三的情形,如前眼根所說的。
丑二、意
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
「意」,就是等無間的相貌。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前一剎那、后一剎那,中間是沒有第三者來間隔它的,那么它過去了,就是滅了,滅了以后,后一剎那的眼識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剎那的眼識不滅,后一剎那的眼識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剎那的眼識的滅,是后一剎那生起的條件,所以叫做「等無間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到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生滅的這樣子。所以從這上看,我們的識,是有生有滅,而不是常住。「意」,是心法,不是色法。
韓清凈《披尋記》:「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者:謂此剎那眼識現(xiàn)行,于所行境有所了別,是名為識。若謝滅已,無所了別,應不名識,唯可假說名過去識。然由中無間隔,不障現(xiàn)識相續(xù)而生,此過去識轉名為意,能與現(xiàn)識為依止故。即依此義,得此意名。」
意指眼識無間過去識的意思,是現(xiàn)前一剎那眼識,對所取色境有所了別,稱為識。若眼識已滅,不再有所了別,應該不能稱為識,只能假名安立為過去識。由于前后二個眼識之間沒有間斷阻隔,不障礙眼識相續(xù)而生,此過去識就改名為意。此過去識能與現(xiàn)識為依止的原故,就依這個意義,安立意的名字。
丑三、一切種子識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解釋「一切種子識」的依。「一切種子識」,它也是眼識的依止,因為我們眼識的生起,它要靠種子才能夠生起。若沒有種子,眼識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識生起的重要的一個條件。
眼識、耳識、鼻識乃至意識,都是要有種子才能生起的,「種子識」從哪里來的?怎么會有這么多的種子呢?「謂無始時來樂者戲論熏習」,這是說從無始以來,找不到開始的那一天。「無始」,沒有開頭那一天。所以是「謂無始時」以來,一直來到現(xiàn)在。在這么長的時間內,「樂著戲論」,我們心里面就是歡喜戲論,愛樂味著。愛樂,就是歡喜這樣。著,就是黏上上去了,也就是系住了。「無始時來」,我們愛樂什么事情呢?「戲論」,愛樂歡喜戲論。我們心里面所思惟分別的事情,語言上所分別,語言上所表達的這一切的事情,身、口、意這一切的事情,我們做的事情,『不能引義,能引無義』,這就叫做「戲論」。
「義」,就是我們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就是幸福的事情,沒有罪過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這叫做「義」。「無義」,就是和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惱的事情,它能引出這種事情。就是我們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義,能引無義』這些都是叫做「戲論」。那么究竟是什么東西呢?究竟是指什么說呢?就是大概的分類,就是一個我執(zhí)、一個法執(zhí),就是這兩類。在生滅變化的色、受、想、行、識上面,執(zhí)著有一個沒有生滅變化的我,執(zhí)著有我。以我為基礎,去說話,去做事,這都『能引無義,不能引義』所以這就是一個「戲論」。
第二個「戲論」,執(zhí)著一切都是真實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眼識、耳識乃至一切識,一切的境界,凡我們的一念分別心所面對的一切境界,我們都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很美的,就起了貪、瞋、癡的煩惱。
「樂著戲論」的結果呢?就叫做「熏習」。什么叫做「熏習」。《攝大乘論本》卷1:「復次,何等名為熏習?熏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如苣蕂中有花熏習,苣蕂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攝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CBETA 2020.Q3, T31, no. 1594, p. 134c2-10)。「彼和此」,此中有能「此」,和『謂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與彼法。「此」是指阿賴耶識說。這個「彼」呢?指轉識說的。「此」阿賴耶識與「彼」轉識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離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滅』,同時的剎那生,同時的剎那滅。若是不生滅的話,就不能熏習了。若沒有生滅,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是不能熏習的。阿賴耶識能受轉識的影響,轉識,就是前七識,前七識都有所緣境,在所緣境上貪、瞋、癡的活動,就熏習了阿賴耶識。
就像箱子里面放了香,香放出的香味木頭熏習了箱子,所以也有了香氣。『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受了前七轉識的熏習,阿賴耶識里面就有了一種種子。種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這個功能又能生出來前七轉識。『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賴耶識里邊有一種功能,所以這功能是生彼前七轉識的因;前七轉識就是所生的果了。這叫做「熏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也是熏習。你同好人作朋友,你就受他的影響,你也變成好人了,這就叫做「熏習」。現(xiàn)在這里說「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就是說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歡喜愛煩惱、見煩惱;或者我執(zhí)、法執(zhí)的熏習,這些戲論的熏習。熏習沒有白熏習,就是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種功能。這功能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來「所生」的「一切種子異熟識」,阿賴耶識就生出來無量無邊的種子。
所以這「一切種子」是從那里來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來的,就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自己創(chuàng)造什么就是什么。歡喜作醫(yī)生,就是過去生有熏習,今生還歡喜作醫(yī)生;前生出過家,拜佛、念經、學習佛法、歡喜打坐,他歡喜就是前生也這樣熏習過,前生熏習過有那個種子,現(xiàn)在遇見因緣了,這種子就發(fā)生作用了,在心理上就是歡喜。人與人看見了歡喜,人與人看見了不高興,就是前生有過熏習。所以「謂無始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種子,就是儲藏在「異熟識」里邊。那么現(xiàn)在我們眼識,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習在阿賴耶識里面的眼識種子。
延伸閱讀:
戲論:
1、《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綸,于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yǎng)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
2、《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或樂諠眾,由此因緣,樂與在家、及出家眾,談說種種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如是等類能引無義,虛綺論中,樂共談說,抂度時日。」
3、《攝大乘論釋》卷4:「論曰:無量時戲論生起種子故。釋曰:四種世間言說名戲論,謂見、聞、覺、知。但以名言分別,有此四種,不緣實義故名戲論。約前后際戲論不窮,故言無量時戲論。此戲論若生若起,由名言熏習生故,說名言熏習為戲論種子。」(CBETA 2020.Q3, T31, no. 1595, p. 180b9-14)
4、《佛性論》卷3〈5 總攝品〉:「又以無戲論為事。戲論有三:一貪愛、二我慢、三諸見,是三戲論如來滅之已盡,故以無戲論為事。戲論者有三義:一能違礙實理、二名虛誑世間、三障隔解脫,初違正境,次違正行,后違正得。合此三義,名為戲論。又戲論有九種:一通計我、二的計是我、三計我應生、四計我不更生、五計我有色應生、六計我無色應生、七計我有想應生、八計我無想應生、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一通計我者,于五陰中通執(zhí)有我,而不能分別即離,但漫執(zhí)故。二是我者,于現(xiàn)世五陰中隨取一陰為我。而言是者,是的別義,定是二處:一定在現(xiàn)世有、二定在一陰上執(zhí),故名為是。三計我應生者,一切諸見不出有無二種,由有見故所以執(zhí)常。于無見中復有二種:一邪見者,謂一切無因無果,并撥三世故;二斷見者,謂唯有現(xiàn)在,不信未來故。四計我不更生者,此計因斷見起。五計我有色應生者,于欲色二界中以色為我,此執(zhí)則因常見故起。六計我無色應生者,于無色界中計受心法為我。觀色壞滅,此三法不滅,因常見故起。七計我有想應生者,于三界中除無想及非想天,所余諸處并計有想為我,因常見起。八計我無想應生者,計無想天及草木等為我,以同無想心故,由因常見起。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者,此計有頂處為我,以觀想為系縛,計涅盤為坑塹,若不除想無由解脫,有系縛故。若并除想,復恐失我,墮涅盤塹。何以故?想與于我不得相離故。不得棄及與不棄,為系縛故欲除于想,故名非想;恐失我故不敢并除,故名非非想。由此散亂心,不得涅盤,故說此等名為戲論。若能觀證法身,一切戲論并不復生。」(CBETA 2020.Q3, T31, no. 1610, p. 803b17-c20)
5、《中觀論疏》卷1〈1 因緣品(一本-三末)〉:「又就觀法品明戲論有二,一者愛論謂于一切法有取著心。二者見論,于一切法作決定解。又利根者起見論,鈍根人起愛論,又在家人起愛論,出家人起見論,又天魔起愛論,外道起見論,又凡夫起愛論,二乘起見論。今說此八不滅二種戲論也。」(CBETA 2020.Q3, T42, no. 1824, p. 12b25-c1)
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19〈25 三三昧耶行品(一九)〉:「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于彼,故名戲論也。」(CBETA 2020.Q3, T39, no. 1796, p. 777c9-11)
韓清凈《披尋記》:「一切種子識等者:此釋前說種子所依。當知即是阿賴耶識,非離阿賴耶識別有一切種子識。前后二文,或廣或略,更互影顯,義乃圓滿。前文唯說一切種子,而未具言彼種子因;此文唯說是異熟識,而未具言執(zhí)受所依。由此二文前后影顯,成種子依,義得圓滿。雖有釋言阿賴耶識非即種子識,然非此意。以此唯釋種子依故。攝大乘釋阿賴耶識,依攝藏義,顯因果別;亦依種子差別說故。由是當知,此一切種子識,即是前說阿賴耶識。約阿賴耶識位,說名異熟識,說名一切種子識,于教于理無相違失。復次,阿賴耶識,先業(yè)所引,變異成熟,隨所生處,于自體中能持三界余體種子,由是說言一切種子異熟識。此一切種,且說有漏,不說無漏,是故更說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其生因。云何戲論?謂執(zhí)我者三際俱行,謂我為有,或謂為無;又于諸法執(zhí)有實性,或謂為異,或謂不異。如是語言皆由不正思惟虛妄分別之所發(fā)起,能引無義,不能引義,是故說彼名為戲論。如是戲論,無始時來愛樂味著,故名樂著。長時串習,故名熏習。依此熏習,彼種得生,是即所謂名言種子。言異熟者,由業(yè)現(xiàn)行,彼種得生;彼種生已,漸次變異乃至成熟,是即所謂業(yè)種子。由此名言及業(yè)種子,于現(xiàn)法中能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生已,還熏彼種。如是展轉更互為因,成就流轉不息道理。為顯此義,是故說言一切種子異熟識。」
一切種子識,這一段文是解釋前文所說眼識的種子依,即是阿賴耶識,不是離開阿賴耶識另外有一切種子識。前文略說、后文廣顯,二段文更互補充,彰示開顯,才能圓滿解釋一切種子識的意義。前文只說一切種子,而沒有說明彼種子的生因;此文說明種子的生因,只說到異熟識,而沒有詳細開顯執(zhí)受所依。由此二文,前后彰現(xiàn)開顯,圓滿解釋了種子依的意義。雖然有些地方解釋阿賴耶識不一定等同種子識,然而不是此文的意思,與此處文義不合,因為這段文就是解釋阿賴耶識為種子依的意義。
《攝大乘論》解釋阿賴耶識,依攝藏的意義,開顯阿賴耶識「能攝藏」種子是諸法生因;阿賴耶識「所攝藏」的種子,是諸法熏習的結果,因果差別;也是依種子生現(xiàn)行,或種子被熏習的差別而說。由此可知,此一切種子識,就是前文所說的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攝藏種子的因果差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若約阿賴耶識是善惡業(yè)種子,成熟感得的果報稱為異熟識;約阿賴耶識能相續(xù)執(zhí)持種子稱為一切種子識。無論稱為異熟識或一切種子識,于佛的教法與道理都無違背與過失。
其次,阿賴耶識是由過去的業(yè)力所引生的,經過時間、種類、性質等變化差異而成熟。不管到三界中哪一界受生,報體的阿賴耶識中都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種子,故稱為一切種子異熟識。例如現(xiàn)在自己是欲界的人類,在阿賴耶識中也有色界、無色界的種子。因此不宜說自己不能得定,重點是如何將其開發(fā)出來,只要肯如法精進修習,大家都可能成就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此處所說阿賴耶識的一切種子,姑且只說有漏種,不說清凈無漏種,故說這些有漏種子,從無始以來,由種種戲論熏習而生。
有漏,《成唯識論》卷第二:「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有漏種,乃依于煩惱所造的善惡法,熏習到阿賴耶識中成為無記性的種子,與異熟識─阿賴耶識的體性無差別,都是無記性。這些有漏種在因地時有善惡性,熏成種子是無記性,種子現(xiàn)行時又有等流的善惡性,也稱善種子或惡種子。漏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源是我執(zhí),在凡夫位未斷分別我執(zhí)及俱生我執(zhí),造惡時熏成有漏種,修善時熏成的還是有漏種,只是善惡性不同,感得苦樂不同的果報,但都不離我執(zhí)煩惱。
〈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說到:「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fā)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
一、不寂靜過失,指煩惱現(xiàn)行時內心不寂靜。
二、內外變異過失,煩惱能令內身外境產生變異,有煩惱時心情不好,身體不適,諸事不順。
三、發(fā)起惡行過失,煩惱起時容易造惡。
四、攝受因過失,由煩惱造業(yè),引發(fā)來生的苦果。
什么稱為戲論?最根本的戲論是指我法二執(zhí)。第一種戲論即執(zhí)著有我的人,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都執(zhí)著有我。執(zhí)著五蘊是我,或我不是五蘊,離蘊有我,這些執(zhí)著都是戲論。第二種嚴重的戲論是,又對五蘊及器世間等一切法,執(zhí)著有真實性,執(zhí)著五蘊與我為異或不異。這些語言都是由不正確的思惟、不真實的顛倒分別之所發(fā)起。能引出無義無利、沒有道理的事,不能引發(fā)有功德的事。故說這些語言稱為戲論。凡夫對這些戲論,無始劫來就歡喜愛樂、于中生喜生樂,味著不舍,稱為樂著。長久以來一次又一次的重復,經常在這些境界上活動,稱為熏習。依止這樣的熏習,有漏的種子就由之而生,就是所謂的名言種子。三界心心所都是名言種子。
所謂異熟,是由業(yè)力的現(xiàn)行,在阿賴耶識熏成種子,種子逐漸變化乃至成熟感果,這是所謂的業(yè)種子。造業(yè)時熏習在阿賴耶識里,這些種子剎那剎那在變,若不斷除它,就會永遠存在。遇緣現(xiàn)行,不會自己消滅,就像垃圾不掃,永遠在那里,這就是所謂的業(yè)種子,由身口意三業(yè)現(xiàn)行熏成業(yè)種子。由戲論名言種子及業(yè)種子,在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中遇緣能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生出來后,又熏成種子。這樣展轉的種生現(xiàn)、現(xiàn)熏種,三法同時,互為因果,成就生死輪轉不息的道理。為了顯示這種道理,說一切種子異熟識。
阿賴耶識為一切種子異熟識,有二種含義,一是因性,一是果報。一切種子是諸法生因,異熟是善惡業(yè)種的現(xiàn)行果。三業(yè)現(xiàn)行及各種名言戲論,熏成有漏的名言種子及業(yè)種子,因緣成熟又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又熏成種子,若不用戒定慧斷除這些因種,則盡未來際仍將輪轉生死,無有止息。
- 喜 歡 作 者 -
相關稿件
每日熱議!工程機械租賃分會組織召開《移動式升降工作平臺施工現(xiàn)場管理規(guī)程》團體標準專家審查會
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原副總經理跑官買官,涉嫌貪污受賄行賄犯罪 世界速讀
全球球精選!銀川:立即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行動
每日信息:50個分館集中“充電” 湖南湘江新區(qū)圖書館總分館館員培訓舉行
為藏族女孩,續(xù)寫跨越5000公里的愛心故事 環(huán)球觀察
快看點丨佩香囊、竹編龍舟、制作艾草花…今天,長寧老人歡歡喜喜過端午!
哈鐵科技(688459.SH):自主研制的RFID芯片等產品均為軌道交通數(shù)字化發(fā)展方向布局產品
【環(huán)球時快訊】中信建投:市場將迎年內最佳機會 順周期科技輪動被看好
著名的農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成就了自己卻輸?shù)袅藘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