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阿以綠生金 天天精選
時間:2023-06-25 07:20:37
夏日時分,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層林毓秀、滿眼綠意。在“梨園村”——劉集鎮北崔村,千畝梨樹翠色欲滴。果農朱道忠正在梨園里指導工人套袋,黃金色的果子在一件件紅色的外衣下,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去年,我種的30畝梨樹掙了45萬元。種梨樹,一舉兩得,美化環境還增收。”朱道忠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說。
“現在村里200多戶基本都種梨樹了。這么多年了,技術啊、銷售啊,都很成熟了,好多村民還去河北給種梨的當老師呢。”村級林長、村黨支部書記曹興民說,目前,北崔村黃金梨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遠銷海內外,果園凈收入達2000余萬元。
在林長曹興民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東阿縣北源黃金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育苗、統一剪枝、統一施肥、統一治蟲、統一農資、統一銷售,化解了果農的后顧之憂。
(相關資料圖)
在東阿,像曹興民這樣的村級林長有510名,他們為保護全縣的林木資源、發展經濟林產業默默地作貢獻。
坐擁綠色生態這一突出財富、獨特優勢,東阿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大力“護綠、增綠、用綠”,奮力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局。目前,東阿縣林地面積達16.95萬畝,林木綠化率達22.78%,居聊城市第一位,林業產業年產值達5.89億元。該縣被原國家林業局譽為“平原林業的一面旗幟”,林長制經驗做法入選《山東生態文明藍皮書(2023)》。
東阿縣設立了縣、鎮(街)、村三級林長,逐級壓實林長責任,確保林有人管、事有人干、責有人擔,形成了“林長帶頭、黨政同責、屬地負責”的工作格局。
東阿縣厚植全域綠色優勢,實施了春花秋實、百里畫廊等9項提升工程,做足增綠文章,構建了“一帶八廊多點”的縣域城鄉森林生態體系。去年完善農田林網6000余畝。在沿黃一帶,東阿高標準打造黃河生態廊道景觀示范帶。在城區,實施以改造提升“口袋公園”和綠化“微景觀”為抓手的城市更新行動,實現應綠盡綠、一街一景。
“我們加快推動總投資4.2億元的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增效建設項目,爭取世界銀行貸款1.15億元,重點對魚山、艾山等破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投資3.3億元的黃河生態廊道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項目,已列入國家重點項目庫。”東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憲智介紹。
當綠色有了經濟價值,生態底色更加厚重。東阿加快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做優以綠生金文章。
漫步在位山黃河公園,風光怡然的景象映入眼簾:道路旁綠樹成蔭,周邊植被郁郁蔥蔥,水面微波蕩漾,水鳥嬉戲打鬧,木棧道邊游人如織。
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正是昔日風沙漫天的黃河位山灌區沉沙池。這座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的沉沙池承擔著引黃濟津、引黃入冀補淀跨區域調水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向天津、河北地區供水近200億立方米。由于長期的輸水沉沙、清淤棄土,造成沉沙池區生態脆弱、土地貧瘠,曾給周邊百姓帶去“一天進嘴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的風沙災害。東阿縣在沉沙池區大力植樹造林,經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將昔日“風沙灘”變成了今朝“綠洲地”“綠氧吧”,公園每年接待游客4萬余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景區有優良的生態環境,綠植覆蓋率高,鳥類眾多,草坪、湖泊面積較大,常見白鷺、野鴨嬉戲。如今,我們這里再也不是曾經人人躲著走的沉沙池,成為露營打卡地了。”位山黃河公園運營經理秦臻說。
東阿縣還深挖造林空間,實施“一村萬樹”行動,建成“棗樹村”“石榴村”等“生態村莊”76個,人均增收1000余元,全縣經濟林面積達1.9萬畝。同時,該縣積極推廣林菌、林養、林藥等模式,推動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3家,林下經濟面積達3600余畝,年產值達4000萬元,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
“實現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林長制’是手段,‘林長治’是目標。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嚴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深入實施生態強縣突破行動,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經濟體系,以‘林長制’促‘林長治’,努力打造黃河下游生態高地。”東阿縣委書記、縣級總林長祁學蘭說。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