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沙漠變土壤“密碼”-環球要聞
時間:2023-06-25 13:24:3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炎熱,重慶交通大學研究人員王祉翔走在位于和田縣城外的“沙漠土壤化”基地里,眼前這片苜蓿在5月底收割了今年的第一茬,如今又長起來30多厘米,他期待著一個月以后收割第二茬。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生態修復是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世界級難題。在中國的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中,卻有萬畝連片的農田郁郁蔥蔥、瓜果飄香;在四川若爾蓋沙化草原、西藏拉薩市郊沙化帶、西沙島礁,不毛之地也長出植被甚至蔬菜——這是中國科學家研發的“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造就的奇景。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是一位力學家,2009年,他在研究顆粒物質力學的過程中發現,顆粒物質從離散狀態向流變狀態、固體狀態轉換,依靠的是一種萬向結合約束關系。
易志堅團隊提出了一項原創力學原理,土壤顆粒間存在一種萬向結合約束關系。萬向結合約束下的土壤顆粒體,既有一定的柔性,保水、保肥和透氣,并為植物根系生長提供彈性空間,又有一定的剛性,使之能夠“抱住”植物根系,維持植物穩定。易志堅團隊首次在土壤的力學特性與生態屬性之間建立起聯系。
2013年,易志堅團隊研發出一種植物纖維素黏合劑。在沙子中混合適量的黏合劑和水,“一盤散沙”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在濕潤時呈現稀泥般的流變狀態,水分蒸發后結成固體狀態,兩種狀態之間可自由轉換,并具有較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成為適宜植物生長的載體。
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實驗基地中的耐旱植物可以在不灌溉的情況下自然生長,形成生態屏障;農作物所需灌溉量遠低于當地農牧業生產取用水限額。粘合劑和“土壤化”后的沙子經權威機構檢測,全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10多種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沙漠土壤化”技術一次性改造成本2000元至3000元每畝,經改造的“土壤”特性持續變好,微生物種群豐富,生物多樣性和局地氣候改善效果逐漸形成。改造技術易操作、見效快,粘合劑僅需加入一次,宜大規模機械化施工,改造后即刻起到固沙作用,隨即可進行種植,具有防沙固沙與生態恢復一體功能。
相關稿件
環球熱文:我如果經過了一段故事,想將這段故事寫下來發表,會侵犯別人的權利嗎?還是
天天觀點:2023年混凝土機械市場分析:海外混凝土機械市場逐步推動銷量增長
直擊暴雨梅中的叮咚小哥,“跑得快一點,顧客就能早一點嘗到‘新鮮’”-當前時訊
全球要聞:汽車抵押貸款征信不好可以貸款嗎? 有了這4招輕松申請汽車抵押貸款
蘇滬地鐵線網實現無縫連接互聯互通 “軌道上的長三角”正飛馳而來
對行政行為不服申請復議將有哪些變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答紅星新聞
焦點速看:寶駿悅也首月訂單突破 5000 臺,推 6570 元“衛士版”官改套件
江蘇省公示109家2022年建筑業“百強企業”|名單_全球快播
《親愛的她》在馬欄山“紅色流動放映廳”超前放映!-世界新動態
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 比去年提前34天_今日熱門
2023內蒙古青山區消防救援大隊招聘政府專職消防查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和消防安全檢查指導中心工作人員體能測試成績及筆試成績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