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包裝的環保假象
時間:2023-06-24 06:44:16
眾所周知,塑料包裝會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長期以來,主流媒體和環保組織一直在強調塑料產品的危害,包括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在垃圾填埋場里造成的堆積。相比之下,紙通常被認為是可持續的環保替代材料,但事實上,美國填埋場每年接收的廢棄紙質包裝超過了600萬噸。
不管是出于對環境的真正關心,還是消費者對塑料的廣泛詬病,很多公司已經在減少塑料包裝使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聯合利華已經承諾在2025年將非回收塑料的使用量減半,而英國連鎖超市特易購(Tesco)則推出了可持續包裝計劃,減少15億套塑料包裝的使用,降低年度包裝碳足跡。這些舉措的確可能帶來積極的環境影響。然而,反塑料運動催生的另一個趨勢——過度包裝——卻是適得其反。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在塑料包裝上額外添加紙質包裝,以便讓產品看起來更加環保,但實際上并沒有減少塑料廢物。
(資料圖片)
反塑料運動可能催生過度包裝
例如,護膚品牌妮維雅(Nivea)所出售的塑料瓶體潤膚露便采用了紙殼包裝,不過,它還有一款類似的產品,直接以塑料瓶體的形式販賣。同樣,舒適達(Sensodyne)牙膏通常以塑料瓶體加額外紙質包裝的形式出售,盡管它也可以不用紙盒包裝出售。雖然這類過度包裝會增加制造商的成本,而且對環境的危害更大,但卻隨處可見,涵蓋各個產品門類和地域市場。
不幸的是,各大公司有充分的理由采用這種明顯存在問題的舉措:這種做法很奏效。我們通過涵蓋美國、英國和荷蘭4000多名參與者的八項調查發現,同樣的塑料包裝,消費者認為,塑料包裝外添加一層紙質包裝比以純粹的塑料包裝銷售更加環保。換句話說,即便人們可以看到產品使用的是一模一樣的塑料包裝,但直接在塑料包裝上添加一層紙質包裝會讓產品看起來更環保。這種認知轉而會讓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某種產品,而且愿意為此花更多錢。例如,在一項調查中,只要在格蘭諾拉燕麥棒現有的塑料包裝外再加一層紙質包裝,參與者就愿意多支付平均15美分。
有趣的是,我們還發現,決定這類可持續性看法的因素不僅僅包括產品是否有紙質包裝,還涉及塑料與紙質包裝的相對占比。針對所有受調者,在采用同樣塑料包裝的同時,我們僅對紙質包裝的比例做了調整,隨后我們發現,他們對產品是否環保的看法會隨著紙質包裝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過度包裝趨勢之所以特別隱蔽,部分原因在于這種誤解在那些最為注重環保的消費者中尤為突出。人們對可持續性的關注度會隨著政治派別和國家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我們發現,那些據稱采取更多環保舉措的人更有可能將過度包裝的產品看作是更環保的產品。最終,那些最希望推動公司采取可持續性舉措的消費者,可能會在無意間助推過度包裝這種危害環境的做法。
好消息在于,過度包裝并非彰顯可持續性和吸引環保消費者的唯一方式。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除了額外的紙質包裝之外,只要在塑料包裝上增加一個“極簡包裝(minimal packaging)”的標簽,可以糾正“過度包裝產品更可持續”的誤解。尤其對于那些為了確保安全運輸和保質期而采用塑料包裝的產品來說,這類明確信息有助于減少消費者對于負責任使用塑料包裝的偏見(不會產生不必要的紙質廢棄物)。
過度包裝并非彰顯可持續性和吸引環保消費者的唯一方式
這類信息十分有效,因為除了“塑料就是惡魔”這種普遍認知之外,消費者如今正越來越意識到把極簡包裝本身當成一個目標也很重要。確實,在德勤近期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調對象表示,他們認為那些采用了極簡或可循環包裝的產品具有可持續性,而且與產品的包裝材料無關。很多品牌已經將這一趨勢納入戰略,通過一系列口號明確宣揚了他們對負責任包裝的承諾,例如Zara的“我們的盒子都有歷史(Our boxes are made of boxes with a past.)”,科顏氏(Kiehl’s)通過線上聲明表示大多數產品并不會使用“二次包裝(secondary packaging)”,以及12 Tides芯片包上的“可降解包裝”標簽。
當然,這些營銷舉措必須輔之以投放到可持續性領域的真金白銀。此外,“極簡包裝”這種標簽也必須設定使用前提,即品牌確實使用了盡可能簡化的包裝,而且最好是在保持明確、一致標準的貿易組織或監管機構的監督下進行。然而,對于尋求更負責任包裝并確保產品依然看起來十分環保的企業來說,直接使用“極簡包裝”標簽就是一種更好的方式,能夠替代越發常見的(而且顯然是有害的)過度包裝。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