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數字產業人才告急|鈦媒體「出海參考」
時間:2023-08-30 20:24:48
同行之間相互挖人、國內人才轉移、從0培養,為了解決“缺人”問題,出海印尼的中國企業花樣百出。
“本地員工基本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自主做成的。你說怎么做,對方就怎么做,還經常做不好。他們難以完成任何開放性的工作。”MCN創業者黃春(化名)向鈦媒體「出海參考」描述他在印尼的員工都是“人菜癮大”。
印尼是中國出海企業的熱門目的地,但在實際建立本土團隊的時候,卻給老板們澆了一盆涼水——適合出海企業的人才生態幾乎一片空白。
(相關資料圖)
在印尼人力資源平臺KUPU首席執行官周海波看來,印尼員工相對服從,職場上不存在國內熟知的“挑戰”和“賽馬”文化。不只是員工缺乏創造性,當地更加缺乏了解行業的職業化人才和初中級管理人才。
“招基層員工很簡單,但是想要找到管理過2個人的初級管理者太難了。”眾多印尼出海創業者向周海波表達他們的痛苦。
出海浪潮下的人才危機
近些年,到印尼尋求市場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斷增多。
從最初的游戲與工具性應用,到電商平臺、娛樂社交應用、金融科技,再到當前火熱的SaaS、人工智能、 MCN、TSP(Tik Tok Shop Partner)等產業,各個互聯網企業陸續將國內模式“復制”到印尼。
但項目實際落地時,他們才發現在當地找到合適的人才怎么這么難?
TikTok在印尼擁有2000名左右的員工。據TikTok當地員工向鈦媒體「出海參考」透露,TikTok通過社招找到擁有高學歷并有相應工作經驗的印尼員工占比80%,剩余均為新加坡和中國員工。
“如果出海商家(TSP和MCN)想要在印尼招聘到對電商有認知的員工非常難。印尼普通人基本上都不太懂電商和運營。”該員工強調。
黃春也表示,從去年到印尼后,他們團隊招聘了30多位本地的運營和直播員工。每次都從0開始培訓員工的直播技巧和運營知識。
除運營外,印尼技術開發人才也十分稀缺。咨詢公司A.T. Kearney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尼每年平均每百萬人只能產生278名軟件工程師,而馬來西亞和泰國平均每百萬人每年能產生超過1000名軟件工程師。世界銀行曾在2018年預測,到2030年期間,印尼數字領域的人才缺口可能達到900萬。
周海波從出海企業的發展階段對當地人才缺口進行了描述,“出海企業剛開始在當地成立所需的基礎經營性崗位人才(財務、行政、人事、法務等)很稀缺;企業成立后在拓展和發力本地業務的通用性人才(運營、市場、營銷、商務)很稀缺;企業要升級產品和服務所需的特定行業經驗的垂直類人才(產品、研發、專家)很稀缺。”
由此可見,印尼數字領域的人才的空缺幾乎是遍及所有環節。
“印尼并不缺乏頂尖高素質人才。例如,印尼巨頭金光集團擁有來自十幾個國家的高端人才。但產業快速發展所需的中腰部初級白領人員在印尼是非常稀缺的。”周海波強調道,“不過,出海企業主們和KUPU正在嘗試解決人才問題。”
同行互挖下的原始人才生態
為了找到合適的人才,出海企業想盡了辦法。
印尼海外倉創業者表示,倉庫管理是電商產業中最辛苦的環節之一。為了能夠找到吃苦耐勞的本地人,他會通過調查面試者的家庭信息,選擇那些家庭并不優越、能吃苦的本地人加入他的企業。
而身處在快速變化的MCN行業,一板一眼和缺乏創造力的印尼員工總是讓黃春犯難。為了找到創造性人才,黃春的MCN公司利用東南亞招聘網站JobStreet進行大量的招聘和面試,通過快速篩選、快速輪換,最終找到并留下那部分具有主動性并且有創意思維的本地員工。
通過各種途徑找到合適的人才之外,出海企業開始自主培養所需人才。
德龍工業園通過印尼政府教育部?批準,建立印尼德?理工學院,并與印尼萬隆制造理工學院、泗水瑪雅大學、泗水瑪中大學,設立冶煉、發電、土木工程等專業,畢業后由德龍工業園直接安排就業。
2022年,Lazada開展“印尼數字人才工作發展計劃” (AKAR Digital ),與印尼中小企業合作部,在西爪哇和東爪哇推出多項教育培訓計劃,包含通過中小微企業培訓,提高他們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和鼓勵數字化轉型。
此外,出海企業還會將印尼員工帶到國內培訓,提升他們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 。
但對于想要快速搭建團隊的公司來說,這樣長的培養周期并不是首選。“同行挖人這件事情正在印尼發生。”周海波透露,“另外,為了解決缺人問題,企業還可以選擇從國內招聘出海人才,將國內競爭壓力釋放到廣闊的海外人才市場空缺中。”
KUPU作為人力資源平臺最先感知到人才市場變化。在大量需求的推動下,為了更快速、高效,KUPU打造了智能化的招聘和應聘雙邊對接平臺,以替代JobStreet的傳統招聘模式,并且專門為出海企業推出了獵頭服務。
不過,最終要解決印尼的人才危機,關鍵在于打造一批印尼數字經濟產業的中腰部公司,通過公司為行業培養出大批優質的人才。
周海波舉例道,“2012年前后,小米、滴滴、今日頭條、蔚來汽車等企業先后成立,它們從校招和剛進入職場的白領開始進行體系化的培養,打造了當前中國互聯網的人才和精英。但印尼目前沒有這樣的生態,印尼的人才資源發展需要有一批本土化的中腰部企業的成長來帶動。”
重新認識當地的職場文化
印尼本身的職場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是出海企業管理本地員工不可忽視的因素。
印尼是多宗教國家,但大部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規定,每天要在破曉、中午、下午、日落和入夜前分別做五次禮拜。因此,印尼員工每天在工作時間內至少要做兩次禮拜,甚至,公司需要配備祈禱室。
除宗教外,當地人的溫和與工作中的按部就班同樣讓出海企業難以適應。但對于從事印尼休閑食品領域的彬哥來說,印尼員工的按部就班和本分正是他最喜歡的部分,并且他看到本地員工從不偷懶。
不同行業對人員的不同要求,使得相似表現的人產生了差異的評價。這種反差同樣體現在中國與印尼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中。
很多對印尼文化不理解的出海創業者會認為,印尼工人低效、懶散、不接受加班、下班后不回復消息。但根據在當地生活工作20多年的千島企服王瑞觀察,印尼人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他表示,面對中國人的“極致效率”,當地人反而會不解為什么中國人如此愛錢?
不同于國內的996,印尼對于“反加班”是社會性的。當地勞動法和基礎設施都反映出“反卷”工作文化。
印尼《創造就業法案》規定工作日加班的第一小時,報酬為每小時工資的1.5倍。從第二個到第八個小時,加班費增加到每小時工資的2倍。如果是休息日或法定假日加班,前八個小時的加班費為每小時工資的2倍,第九個小時的加班費增加至每小時工資的3倍,第十、十一和十二個小時的加班費達到每小時工資的4倍。并且印尼勞動保護法案執行十分嚴格,對勞工保護力度很強。
此外,據周海波表示,他所在的寫字樓下午6點半后大廈會統一斷電。到下班時間后,辦公樓斷電在印尼是普遍現象。沒有電燈、沒有空調、沒有電扇,印尼打工人紛紛沖出悶熱的雅加達辦公室。
“不過,當地的白領并不是完全不接受加班。”周海波觀察道,“只要給出足夠充分的理由,本地員工是可以接受加班的。并且,KUPU有很多在職的活躍求職者。這說明他們依舊追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追求向上流動。”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甚平,責編|楊秀娟)
節目預告
隨著中東經濟轉型加速,投資熱潮不斷,越來越多的出海者前往中東考察,但是目前中東市場仍存在信息差巨大、龐亂蕪雜、缺乏基礎認知的現狀。
鈦媒體「出海參考」希望通過四期直播節目(中東市場概覽、當地消費與電商、泛娛樂社交、新能源轉型)盡可能為中國“新航海者”們展開一幅中東實景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