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賦萬企進行時丨鐵建重工:將車間搬上電腦 將隧道建在電腦
時間:2023-08-29 10:42:26
京華號。
(資料圖片)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何青 通訊員 胡清 長沙報道
“偏差是多少?”
走進鐵建重工第二產業園調試坪,便看到一臺臺擁有“三頭六臂”的智能型鑿巖臺車正有序進行打孔測試。
“5厘米以內。”這是目前國際上最高的打孔精度。得益于研制團隊為它配置了超強大腦和靈活四肢。
智能感知、自主決策、自主避障、自主導航、人機協作,這臺大型裝備為智能建造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保障和核心技術支撐。
作為傳統制造企業,近年來,鐵建重工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逐漸形成了 “將產品塞進電腦,將車間搬上電腦,將隧道建在電腦”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
數字孿生系統。
打造“數字雙胞胎”
在鐵建重工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院,一套盾構機數字孿生系統十分吸睛。
什么是數字孿生?這套系統能發揮什么作用?
數字孿生,即將現實世界中的實體、過程或系統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建模和虛實映射,支持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實時同步。
鐵建重工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院數字孿生研究所所長王永勝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是給現場施工的盾構機,造了個“數字雙胞胎”。
以盾構機最核心的一個部件刀盤為例,刀盤在不斷轉動,數字刀盤同步轉動,不同的是,這個數字刀盤顏色不一,周邊還布滿了數字。
王永勝指著畫面介紹,這些顏色代表的是盾構機的受力、磨損情況,畫面上一些黃色、紅色的區域,代表的是磨損比較厲害的區域。
通過實時回傳、收集這些施工數據,盾構機的設計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下一代產品,提高刀盤的性能和壽命。
實現毫秒級響應
另外在掘進過程中,鐵建重工還提供設備全方位的監測服務。
在湖南長沙,鐵建重工的數字化指揮監控中心里,通過智能互聯裝備協同管理平臺,遠在北京的大型隧道施工現場的各項數據實時呈現在大屏幕。
盾構機在掘進的同時,將采集到推進壓力、推進速度等現場數據,以一秒一次、一次數千條的頻率快速傳輸匯聚到企業的服務器,對隧道掘進前方圍巖狀況做出動態評價,從而推薦科學的掘進與支護參數到施工現場。
通過數字化賦能,避免以往現場人工勘察、經驗判斷前方地質而出現誤差的情況,實現風險關口前移。
同時打破虛實界限,指導下一代產品的設計迭代優化。
目前,鐵建重工的地下工程裝備數字孿生系統已向掘進機、鉆爆法裝備和煤礦裝備領域延伸,廣泛應用于國內外鐵路、公路、礦山、水利等隧道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