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點評:反轉就在此刻
時間:2023-08-30 09:05:34
(資料圖)
當需求恢復預期遇上活躍資本市場的“組合拳”。我們在上周周報中提到,近期市場處于過度反應狀態:即對于利好較為遲鈍但對于利空較為敏感。但實際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國內經濟基本面的需求預期在商品上已經有所修復,只不過由于投資者習慣于過去由中下游需求驅動范式下的傳導路徑,因而忽視了在供給彈性不足之下商品上漲背后體現的需求改善。相較之下,昨天財政部、證監會以及證券交易所共同發布的有關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組合拳,能夠讓市場投資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政策的積極信號,而這同時可能也是市場反轉時刻開啟的信號,讓市場從過去的過度反應階段走出來,向積極的方向修正。
組合拳之一: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稱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征收。而最近一次印花稅的調整要追溯到2008年9月金融危機、市場大幅下行之際,當時是將征收方式改為單邊征收。隨后A股市場便觸底回升,開啟了一輪大反彈。而復盤2000年以后的印花稅調整,我們發現印花稅的下調都發生在市場下行的階段,唯一一次上調是在2007年5月,當時市場處于牛市階段。歷次印花稅下調后,除了2005年1月以外,其他三次A股市場短期(T+0/T+5/T+10)都出現了明顯的上漲行情,這意味著下調印花稅短期對于處于下行趨勢下的市場具備提振作用,也證偽了市場對于政策沒有“真金白銀”的認知誤區。印花稅本身也是需要跨部門協調的政策,這也印證了對于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呵護在更高的層面得到確認。
組合拳之二到四:證監會連發“三支箭”,提振市場信心。(1)階段性收緊IPO,限制不合理的再融資,同時紓困房地產。為了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昨晚證監會表示將會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同時限制不合理的再融資,但對于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卻“呵護有加”。從歷史上看,2000年以來我國暫緩IPO一共出現過6次,持續最長可超過1年(2005年5月25日至2006年6月2日),最短約為1個季度(2001年7月31日至2001年11月2日)。這6次暫緩IPO的開啟,除了2005-2006年那次以外,其他5次均處于經濟增速下行、市場下行的時期,而在暫緩IPO之后到重新放開期間,A股市場的表現漲多跌少(2次下跌,4次出現上漲)。我們認為暫緩IPO一方面緩解了市場的流動性壓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發行質量,這兩方面都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而其中對于房地產企業再融資的限制放寬也有助于緩解市場對于房地產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從而改善悲觀預期。(2)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證監會就股東減持行為進行了進一步約束: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根據我們的梳理,截至昨日,在2020年8月27日之前(三年前)上市的3888只個股中,一共1945只符合上述不得減持的情形(取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其中之一的股票的并集),從個股數占整體的比例上看占比較多的行業集中于機械、醫藥、基礎化工、計算機、電子以及電力設備及新能源等行業,而從個股數占行業內個股數比例上看,占比較高的行業是銀行、消費者服務、房地產、煤炭、商貿零售、傳媒等。對于這些個股的股份減持行為進行限制,有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從而能夠激勵上市公司增厚業績、分紅回饋股東,提振投資者信心。當然,對于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而言,由于減持路徑受阻,也就減少了配合題材炒作的動機,短期對主題投資形成壓力,長期有利于A股投資生態改善。(3)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三大交易所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當下固定收益的資金訴求較高,通過放開兩融保證金比例,也為這些資金進入股票拓寬了渠道,同時滿足高風險偏好資金的融資需求。假設一個賬戶之前沒有使用兩融,那么如果保證金比例降到80%,相當于可以多買25%原金額的股票。當然,實際上近期市場的平均擔保比例高達260%以上。與此同時,由于不同股票可折算的保證金不同,股票平均折算率在56%左右,當下實際折算保證金約為2.87萬億,對應1.48萬億兩融,保證金比例仍高達193%,因此保證金比例下調目前總量上看無直接影響,但由于不同個體融資需求不同,存在相當數量已經觸達上限的個體,配合折算比例的放開等政策,未來有望形成增量資金。
反轉就在此刻,投資者不應再猶豫。當前期需求恢復的預期遇上當下活躍資本市場的組合拳,我們認為悲觀預期的反轉就在此刻,而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共振向上更值得我們期待。前期空倉規避市場波動可能是優勢,但未來市場反彈期間反而是拖累。我們建議投資者應積極布局,不再猶豫,做多中國。具體行業配置建議見我們周報《反轉時刻正在來臨》,同時我們強調看好以上證50和滬深300為代表的寬基指數領漲。
風險提示:有關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落地不及預期;需求恢復大幅低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