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包谷”的孫書記,在貴州“鬼節”當天被“消滅”
時間:2023-08-30 17:01:45
“消滅包谷”的孫書記
“鬼節”落馬
【資料圖】
作者|大 千
1
“鬼節”落馬
8月28日,農歷七月十三日,貴州人的“傳統鬼節”。
這一天,曾經先后擔任貴州省代省長、省長、省委書記,“統治”了貴州長達5年時間的孫志剛宣布落馬。
“孫志剛”?請你別搞錯,并不是那個在收容遣送站被折磨致死的打工青年,而是貴州省委的原書記,堂堂正部級干部。
“紀委選擇在貴州鬼節這一天公布,真是有些耐人尋味。”一位貴州省的基層干部這樣說。
當然,中紀委并不一定知道這一天是貴州省的“傳統鬼節”(有些地方的“傳統鬼節”是農歷七月十五,據說也有七月十四、十六的)。選擇在這一天公布,或許是一種巧合呢!
孫志剛接受中紀委、國家監委調查的消息傳來之后,貴州干部群眾欣喜若狂。
今天,貴州省委召開會議,堅決擁護黨中央對孫志剛進行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一位基層干部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這樣寫道:“祝你一路順風到揚州,老孫,砍包谷的那些日子還記得嗎?那叫對人民犯罪,今天鬼節,報應不爽……”
揚州,被貴州民間認為是“鬼”的最終歸宿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豐都才是“鬼”的世界),因此,這名干部才發朋友圈“祝福”這位正部級老虎“一路順風到揚州”。
原任省委書記倒臺,干部群眾為何要拍手稱快呢?
因為,孫志剛在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期間,曾經做過一件非常不得人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讓貴州農民種玉米,以至于許多地方喊出“堅決消滅包谷桿”的口號。
貴州本來就是一個山區省份,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
一個山區省份的農民,你不讓他種玉米(包谷),還讓他種什么呢?
貴州的農民世世代代種包谷為生,到了孫志剛當省委書記的時候,居然出臺了奇葩政策,不讓農民種包谷。其理由是,包谷屬于低產值作物,農民種包谷不劃算,農民要致富,只能種“高效”的經濟作物。
問題是,種植高效的經濟作物,沒有成熟的市場、沒有銷路,一旦決策失誤,不但賺不到錢,而且連保證肚子不挨餓都成問題。
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搞產業結構調整固然沒有錯,但關鍵要實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蠻干,不能搞一刀切。
2
“消滅玉米”
千百年來,貴州農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靠種包谷為生,靠種包谷養活自己。多年以前,包谷是大多數貴州農民的主食。包谷,是貴州的主要農作物。種包谷,是貴州的實際,也是貴州的省情。
作為貴州省的一把手要,應當了解貴州的實際,掌握貴州省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位名叫何士光的貴州作家寫了一篇有名的短篇小說《種包谷的老人》發表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獲得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該作品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
何士光的這篇小說,讓外界對貴州以及貴州農民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包谷與貴州,似乎有著不可分割的宿命。
孫志剛,這位曾經的貴州省委書記,卻硬生生的要將包谷與貴州農民割離開來,以至于在禁止農民種玉米、拔掉農民玉米苗的過程中,搞得烏煙瘴氣,怨聲載道。
在孫志剛主政貴州期間,坊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看到書記,就看不到玉米。看到玉米,就看不到書記。”
孫志剛在基層調研,最好別讓他看到包谷苗
也就是說,凡是省委書記到過的地方,玉米一概被“消滅”。讓省委書記看到玉米,基層的書記就要被問責。所以,才有“看到書記,就看不到玉米。看到玉米,就看不到書記”的說法。
可以說,整個貴州省,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消滅玉米”的行動。
據說,孫志剛之所以要狠下決心“消滅”玉米,是因為有一次,沿海地區一位官員到貴州考察,無意中說了一句“你們這兒的玉米種得太多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孫志剛竟然把這名官員的話曲解成“玉米太不值錢,玉米種得太多,怪不得貴州才這樣窮”,于是才下定決心“消滅玉米”。
一位基層干部這樣說:“孫志剛主政貴州期間,省里下發的調整產業結構的文件中,直接寫著消滅包谷的命令。于是,全省上下就掀起一股怪異的風暴,不允許農民種玉米,農民不聽招呼種玉米的,一旦被包村干部發現,就要被強行拔掉。若不拔掉,就要問責一連串干部。”
這名干部還說,孫志剛“匪氣”比較重,喜歡搞一言堂,慣于耍“家長”作風,要是哪個干部工作沒抓好,他還會當眾罵臟話呢。有一年,省里的工作組到某縣暗訪,發現該縣的高速公路邊上有包谷苗,工作組把這個情況匯報到省里之后,孫志剛很生氣,在全省大會上公開爆粗口,罵那個縣的縣委書記:“也不怪你狗日的一個教書匠,懂啥球調整產業結構?”
由于孫志剛的這一“經典國罵”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爆”出來的,因而在當地被傳為“佳話”,成為許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這名縣委書記被當眾辱罵之后,大家都吸取了教訓,盡量把工作做好,以免被省委書記當眾辱罵。
這種壓力層層傳導,最終壓向基層。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筆者,他所在的那個縣有個調整產業結構口號,叫33216,即全縣一年種植三十萬畝南瓜,三十萬畝蘿卜,三十萬畝馬鈴薯(即“三個三十萬”),二十萬畝辣椒, 一億棒食用菌,出欄六十萬頭生豬。分到他頭上的任務是:一千畝南瓜,三千畝茶葉,兩千畝辣椒,兩千畝白蘿卜。由于他的任務沒有完成,所以鄉鎮黨委書記也當不了,被就地免職。
一些地方甚至將“消滅玉米”的任務與農民的合作醫療“掛鉤”,某地一份《調整玉米種植結構的通知》在網上熱傳,該通知稱,禁止村內多處地方種植玉米,若被通報或處罰,將免去三年的合作醫療補貼。
為了生存,農民需要種包谷。為了脫貧攻堅,為了走向富裕,省委書記不讓種包谷,基層干部必須無條件執行省委書記的命令。于是,許多地方就一刀切的不讓農民種包谷。這樣一來,無疑要激化干群矛盾,破壞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降低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
正如上文中的那位干部所說的那樣,強行要求農民種這種那,不讓農民種這種那,把農民種的玉米苗拔掉,確實是“對人民犯罪”!
3
產業過剩
當時,貴州曾經流行一個比較新穎的詞匯:“調減低效玉米”。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種植玉米經濟效益較低,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別的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
“上頭”雖然只是說“調減”,“下頭”就得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9年8月21日(孫志剛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期間),貴州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對低效玉米調減面積進行調查核實。
這個通知一出,“下頭”的官員們一個個嚇得大汗淋漓。一些州市領導就“第一時間作出指示批示”,及時召開會議進行安排,研究制定了全市調查核實低效玉米面積工作方案,并帶頭到玉米種植面積較多、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的地方蹲點核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低效玉米調減面積核查工作全覆蓋、無死角。
為了做到“全覆蓋”“無死角”,一些地方甚至喊出“你敢種,我敢鏟,堅決消滅包谷桿”的口號。
“消滅包谷桿”的標語
一些地方將這一口號稍加改動,改成一句比較幽默詼諧的順口溜:“你敢種,我敢鏟,當心打斷你腳桿。”當然,這僅僅是一句玩笑話而已,事實上,沒有哪個干部在制止農民種玉米的過程中敢把農民的腳桿給打斷。
一刀切“消滅玉米”的做法,當時曾經引起許多干部群眾的不滿,但是,許多人雖然有怨言,但又不敢多說。畢竟,這是省委書記“親自”定的調子。
一些地方為了貫徹落實省委及州、市委開展農業產業革命的相關要求,組織多個督查組,對“低效玉米”調減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全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
許多地方在把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下來之后,就大面積推廣蔬菜、白蘿卜、香蔥、南瓜、大豆、辣椒等非糧作物的種植。總之一句話,你種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種包谷。一時間,整個貴州搞得跟包谷好像有仇似的。
公開報道顯示,一些縣的蔬菜基地,一下子從10萬畝擴展到40萬畝。
種得多不算厲害,賣得掉那才是真本領。種植面積擴大了,沒有好的市場前景,必然要造成滯銷,必然要造成物賤傷農。
一些地方盲目擴大蔬菜、白蘿卜、南瓜、辣椒等作物的種植面積,這些東西種得過多,一時找不到銷路,于是出現了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一些地方農民種出來的白蘿卜、南瓜、辣椒賣不出去,農民苦不堪言,政府只得將那些過剩的蘿卜、南瓜等農產品“發”給干部職工。
白蘿卜“多收了三五斗”
一些縣,甚至把賣不掉的蘿卜“發”給教師,每個教師“分”到價值上千元的大白蘿卜。
2019年年底,貴州一些地方的白蘿卜出現大量滯銷。當時,有網友在朋友圈為貴州白蘿卜打廣告:“貴州白蘿卜,半截白半截綠,銀河系最好吃的白蘿卜,沒有之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白蘿卜不僅可以食用,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做成千億扶貧大產業,治窮治愚全靠它。白蘿卜,認準貴州的!”
那段時間,許多基層干部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為當地的大白蘿卜打廣告。一半實話,一半揶揄。多多少少,都有些對當時的不科學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譏諷。
一名干部在他為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
1,2,3.4.5……
蘿卜自己數。
農投公司太給力,
所有產品全回收!
不管大小與長短,
不管干凈與美丑!
只要是個白蘿卜,
拉起就往縣城走!
一畝產量五千斤,
一畝產值一千五。
一年可以干三季,
脫貧致富好出路。
如果精耕加細作,
效果再翻一跟斗。
末了還說:“蘿卜扎實好賣,興奮得睡不著,半夜三更悄悄發個朋友圈。”
其實,好不好賣,只有鬼知道。
4
“消滅”自己樂
由于種辣椒、蔬菜、南瓜、白蘿卜出現滯銷的情況,一些地方的干部想出各種花樣來落實產業結構調整,于是,一些地方讓農民在耕地里種李子樹、櫻桃樹、楊梅樹、皂角樹、花椒樹、刺梨樹。一段時間,刺梨曾被大肆宣傳,號稱是貴州的“金果果”。
一些地方還將耕地“開發”成“草地”,種植那種用來養牛的草。
但是,政策在不斷的翻云覆雨之間變幻。如今,許多地方又在整治耕地非糧化——也就是說,耕地必須拿來種糧食,凡是與糧食作物沒有關系的,就得通通鏟除。昔日那些種植果樹、花椒樹、皂角樹以及種植牧草的,都得通通鏟掉。
對于“消滅包谷”,貴州80后著名詩人徐源于2018年1月寫了一首詩——
消滅包谷
王老漢祖祖輩輩種包谷
春天,在包谷林空隙處,插蔥蒜
夏天,可撒些青菜米
到秋天,包谷棒子收回糧倉
金黃的秸桿和柔軟的衣殼
夠一頭耕牛,咀嚼著度過寒冷的冬季
近幾年,王老漢不種包谷
前年,他種辣椒,眼眶里辣出淚花
去年,他種藥材,沒治好關節里的風濕
今年,他準備種水果,三年后才有收獲
三年后,也許有人就該把這些果樹砍了
第四年,他老了,將把自己種在這里
王老漢抽完旱煙,罵了自己一句
他的聲音被風吹在對面的巖石上
山谷突然變得很空
落日在大地上畫下地圖,鳥的鳴叫
有金屬的悲傷
他從額頭上抽出一條皺紋
試圖勒緊與世界的關系
詩人徐源筆下的“種包谷的老人”,也跟著名作家何士光筆下的那位“種包谷的老人”一樣,算得上是貴州農民的“標簽”了。
正如徐源的詩歌所寫的那樣,“王老漢想從消滅包谷開始,消滅自己”,有些人,則“從消滅自己開始,消滅一代人的煙火人間”。
孫志剛不也是這樣嗎?在貴州提出消滅包谷,結果,包谷沒有消滅,卻把他自己給“消滅”了。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稿件
馬斯克秀特斯拉無人駕駛,“滿大街”找扎克伯格單挑…超1000萬人圍觀
華業香料:融資凈償還367.07萬元,融資余額4153.36萬元(08-29)
蘋果 AR 投影儀新專利:可應用于 Mac,支持語音、手勢隔空交互
超20城提出團購買房可不受房價跌幅限制,房價“限跌令”能放開嗎?
慕思股份營收之壓:全產品線經營下滑,今年能實現10%-20%增速嗎?
蔚來二季度營收887.7億元,三季度交付和營收指引創歷史新高
A股避雷針:贛鋒鋰業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降19.35%,TCL科技凈利潤同比降48.68%,威高骨科凈利同比減少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