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合漳村的“父子忠臣”碑與三教堂
時間:2023-06-25 13:39:37
(資料圖)
涉縣的“父子忠臣”碑全稱“宋父子忠臣陳公故里”碑,螭頭赑屃碑,在涉縣合漳鄉合漳村三教堂門前。關于陳公父子,山雨知道,乃為涉縣歷史名人,南宋陳咸、陳寅父子。合漳是他們祖籍,南渡前,這里是他們的家,說“故里”,千真萬確。關于碑陰內容、碑文撰書,為什么立于“三教堂”前?山雨從沒認真考慮過。
好友合漳村人陳先生說,陳氏父子,明清統治者都把他們樹為典范楷模,對后裔都有撫恤。只是陳氏后裔都是窮人,縣里來慰問時,招待都招待不起,所以都是躲的。這樣,那些撫恤金都落在了北關任聚武手中。山雨納悶:怎么會落在任聚武的手中?
近日,山雨找到上述“故里”碑紙質版全文,發現,碑立于清嘉慶三年(1798)桐月(農歷三月),撰文者,大名鼎鼎的彰德四才子之首戚學標。戚學標不僅是涉縣知縣,還兼理過林縣。這個碑就立在林涉交界的南漳河北邊北漳河南邊。施錢的是涉縣曾經的大理寺少卿李棟家族的李馨。李馨,曾署西和事務護理。而西和,是陳寅做知州的地方。李馨應對西和城隍陳氏父子是有直觀感性認識的,畢竟是老鄉嘛!書寫碑文的卻是“任九官”,主祀。山雨懷疑,這個“任九宮”是九品祭祀官,可能是任聚武的父祖輩。查,陳寅一家二十九口殉節,其謚“襄節”,在縣北關曾立有“忠節祠(廟)”,奉有陳寅遺像。到立“故里”碑時,祠廟己廢。仼九官,應是北關管這個祠廟的,“主祀”。
看碑文,戚學標說:“陳公事跡,由宋至今五百有余歲矣!當日已載邑乘,傳青史,享廟食,豈待今時顯哉!”這里就有“享廟食”的說法。還說,坊間有傳,涉縣城隍供的就是陳氏父子。戚學標主修縣志,次年付梓,一定搜求再三,便也自然感喟:“然桑梓之地,翁仲2封埋,馬鬣湮沒,不幾無征不信乎?我朝于乾隆二十三年奉旨咨文查其云,仍應有建坊立祠主祀之舉。爾時,公之后裔,窮約自安,不為辦理,遂寢其事。”重提舊事,啟教化之功,認為:“雖蓋臣之心,似無庸表揚而傳誦之口,必有征可據。”令人欣慰的是,“今生等欲立片石以表其里居,啇(商)于陳姓,復請于官,無不欣然。”點主旨了:“斯舉也,非特為一鄉一邑光,凡過而覽者,慕其精誠忠君報國之心,有不油然動乎?”“石既竣,將好義者勒之貞珉,并垂不朽云。”這是余話,收尾。
陳氏一門忠烈,“臣始謀比(此)城池,為蜀藩籬,城之不存,臣死,分也,臣不負國。”從職分上說,陳氏真西和、涉縣城隍也!從教義上講,“三教”,儒釋道,其中,儒教,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于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也算核心價值觀吧!作為朝庭命官,無論是在職知縣戚學標,還是悠游在鄉,曾經的西和“護理”李馨,也無論小小的“主祀”任九官,都是孔子后世門徒,主掌教化,無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報國”的那一套。在這方面,陳氏父子無愧于心,也無愧于國,立雄魂烈魄于廟堂——城隍廟、三教堂,德配其位!
山雨 癸卯榴月之初 于古沙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