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掂來未覺輕
時間:2023-08-30 09:27:44
【資料圖】
這是一部樸實的作品,叫《尋紙》。作者汪帆是浙江圖書館的一名古籍修復師。在工作過程中,汪帆日益意識到修復古籍對手工紙的依賴,繼而萌生了訪紙尋蹤的念頭。
歷時七年,汪帆尋訪了中國13個省、自治區的古法手工造紙地。這些落在紙面上的文章,就像一部系列紀錄片,逐一還原她曾經踏足過的地區。藏地、南疆、云貴、川蜀、蘇浙……古法手工造紙所在地大多偏僻,山一程,水一程,懷著信念的旅人,拾撿起隱沒在山水之間的故事。不是文人的風雅愛好,不是學者的高深鉆研,它們是一位資深從業者的行業考察隨筆,重在記錄,目的是描摹當代中國傳統手工制造業的現實畫卷。這些文章用詞樸實,而樸實本身構成了作品的底色。
每到一地,汪帆最注意的都是造紙原料、工序等技術問題。福建玉扣,鉛山連紙,南疆墨玉,古川貢紙;植草,麻繩,麻布,毛竹;蒸煮,打勻,漿料,打撈,焙紙,分揭……自蔡倫造紙以來,手工造紙技法流程大致都相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一地有一地的傳統,這些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構成了這本書的主干內容,是對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和整理。
每到一地,汪帆就在當地圖書館或負責民間工藝的工作人員陪同下,造訪造紙工坊,與手工藝人對話,聽取他們的描述,觀看現場造紙的情形,拍攝照片影像,即時留存,了解當地整個行業的狀況和手工藝人的生活。身臨其境,才能獲得在場的直觀體驗和靠譜的一手材料,也是這部作品的最大價值所在。
汪帆深切地體會到了造紙這一行當的辛苦。有些原料是帶有毒性的,比如,狼毒草全株有毒,接觸者渾身瘙癢,可是它能防蟲蛀,纖維韌性好,生產的紙張生命力悠久。造紙工人的手上布滿刀口、瘡疤,關節特別粗大,皮膚黝黑,還有風濕等病。山林掩映間的工坊,遠觀不勝欣羨,仿佛神仙居處,走近了,走進了,才覺得昏暗潮濕、悶熱難當。汪帆感慨:“竹紙掂來未覺輕。”
很多傳統造紙地區具有實踐經驗的老藝人不斷老去,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傳承祖業,加之受現代機器造紙的沖擊,從業者的艱辛與勞累、困惑與掙扎無奈,實非局外人可以隨意臧否的。可是,手工造紙不能消失。汪帆說:“紙壽千年,特指的是用傳統工藝和原材料制作的手工紙。”她說,自清末民初,木漿原料和機械制造技術傳入我國后,紙張就大幅折壽了,哪怕是在手工紙制作過程中摻入了些許人工木漿,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手工紙的壽命。作為古籍修復師,汪帆告誡:“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連紙張都不能長久保存,何來其所承載的藝術傳世呢?”
這不僅是手工造紙業,也是很多傳統行業的共同憂思。幸而,總還有堅守,還有創新,支撐著行業的發展。比如,書中談到黃宏健與開化紙,研制半自動的抄紙設備,突破手工紙的產量限制,尋求手工紙和機器生產的突破,是否可行呢?有關傣紙這一章,尤其振奮人心。勐海的曼召生機勃勃,全村做紙,全民同業,陽光下的曬紙場面和人們臉上的笑容,那么可親可愛。為什么呢?因為該地的紙張專供普洱茶包裝,供不應求。所以,這里有個好思路。手工造紙是傳統行業,需要嫁接到相關產業上,比如,旅游業。古村落的開發,“土里土氣”的年畫,大眾愛“玩”的心態和對造紙的好奇心,諸如此類,能不能利用起來,會否有助于這一行當的延續呢?
古人云:“敬惜字紙。”讀了這本書,更能體會這短短四字的分量,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林 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