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臊子面
時間:2023-06-25 11:10:00
蒲銀富
(資料圖)
很久沒吃臊子面了,肚里的饞蟲蠢蠢欲動,讓人不得消停。愛人特意為我做了臊子面,當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臊子面端上來,我迫不及待,三下五除二干完了。一種久違的感覺涌上心脾,讓我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做臊子面是母親的拿手好飯,她做的臊子面在街坊四鄰、親朋好友中小有名氣,凡是吃過她做的臊子面的人都贊不絕口。
臊子面是西府鄉黨非常喜歡的一道主食,不管是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還是蓋房立木、孩子過滿月,臊子面是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主食。西府老鄉做臊子是很講究的,肉必須是五花肉,肥瘦相宜。做臊子時,把肉切成一公分的丁,加入大蔥、姜末、蒜末、香辛料、料酒、岐山香醋、老抽等,用文火慢燉三至四個小時。當肉臊子熟了,再放上辣椒面,紅艷艷、油汪汪,色香味美的肉臊子就好了,一股股肉香味彌漫在空中,誘惑著人們的味蕾。此時此刻,用熱燒餅或者熱饅頭夾上肉臊子吃,堪稱人間美食。
兒時的生活是清苦的,肚子里缺油水,我們姊妹每每期盼早點買上大肉。每次割肉回來,母親用她嫻熟的手藝把肉臊子做好,肉臊子慢燉過程中,香氣四溢的肉味讓我們充滿期盼。肉臊子出鍋后,我們啃著為數不多的肉骨頭,津津有味。母親喃喃自語道:“啥時候條件好了,多買些肉,讓我的娃們好好吃一頓!”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家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了秦嶺深處。那時父母和姐姐都忙于上班,給了我學習廚藝的機會。每天放學以后,做臊子面是我必修的功課。當我自己做臊子面時,才知道做好臊子面并不容易。
剛開始搟面時,和面加多少清水老是把握不好,水少了,面揉不開;水多了,面稀,又要加面粉,搞得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母親有空時常指導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我掌握了搟面條的技巧:面粉中加上雞蛋和適量的鹽涼水和面,面團反復揉捏,醒面30分鐘左右,搟出的面條韌性好又勁道。
那時候的廚房,灶臺的前端是一口大鍋,后臺是一口小鍋,風箱置放在灶臺的右側。這里是母親展示廚藝的舞臺,也是我向母親學廚藝的園地。每天下午,我抖擻精神粉墨登場,和面、揉面、搟面條、切面條一氣呵成,然后做底菜:把胡蘿卜、豆腐、土豆、木耳、黃花菜炒熟盛好。勾湯時,小鍋里的水開了,把底菜、肉臊子、醬油、雞蛋餅、醋、鹽、辣椒油倒進鍋里,再撒點蔥花,臊子湯做好了。
我坐在灶臺前拉著風箱,伴隨著“咕噠、咕噠”的風箱聲,鍋里的水開了,母親忙著下面條、撈面條,沸騰的開水讓灶房煙霧繚繞,充滿了煙火氣。母親撈出面條,在涼開水中過濾一下,澆上臊子湯,一碗香噴噴的臊子面即可食用。每天黃昏,一家人坐在飯桌前邊吃邊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八十年代,我在學校當老師,同事中有許多年輕的教師來自關中,他們喜歡吃臊子面。學校沒有食堂,我就邀請他們到家里吃臊子面。品嘗了母親的臊子面,他們夸母親的臊子面酸辣爽口,非常好吃!后來,分配到單位的鄉黨也常常到我家吃面。一碗臊子面,讓他們品嘗到家鄉的味道,倍感親切溫馨。
那些年,不管是在煤城、秦嶺山中,還是在東府,因為母親的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我家的親戚朋友絡繹不絕,常常高朋滿座。客人來了,母親好吃好喝、四碟八碗熱情款待,而臊子面是雷打不動的主食。一碗臊子面,它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情懷。
臊子面是西北地區傳統美食,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以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其特點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少皆宜。
一碗臊子面,看似簡單而普通,卻飽含了母親無限的深情和付出,散發著家鄉的味道。母親的臊子面伴著我成長,給了我幾多溫飽,幾多濃情,更留下了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