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熱訊!蹚出“牛路子” 甘肅華亭紅牛產業“畜”勢而上
時間:2023-06-24 03:38:13
“我們的千頭紅牛養殖基地項目去年3月開工建設,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占地30畝,投資2300萬元,建成現代化雙面肉牛育肥棚3座1500平方米,配套建設管理用房、隔離牛舍、繁育牛棚、青貯池等。”甘肅省華亭市東華鎮黎明村紅牛養殖基地胡進軍介紹說,“目前,基地牛存欄量達到500頭。”
華亭市位于甘肅省東部、關山東麓,轄區內水草豐茂,植被良好,氣溫濕潤,群眾早有飼喂秦川牛的傳統,發展肉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華亭市東華鎮紅牛養殖基地(央廣網發 華亭市委宣傳部 供圖)
(資料圖片)
近年來,該市推行良種、良料、良舍、良法和良醫“五良”集成配套技術,“戶繁場育”繁育方式,“小群體、大規模”和“適度規模發展”并行模式,以及“精深加工增值、品牌開發增效、創新營銷增路”理念,在實踐中探索出平涼紅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華亭辦法。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華亭全市牛飼養量、出欄量分別達到11.54萬頭、5.29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52億元。
“像東華鎮這樣的集中養殖基地,目前華亭有好幾處。”華亭市畜牧獸醫中心主任李昊介紹說,“在養殖基地建設上,我們堅持走‘人畜分離,小群體、大規模’和‘適度規模發展’的華亭模式,按照‘政府補貼建場、群眾分戶養殖、合作社管理運營’的思路,近年來,共計投資6685萬元新建千頭平涼紅牛養殖基地1處,新(改)建百頭以上人畜分離養殖小區11個。培育產業強鎮1個、養牛重點村6個、標準化示范場12個、10頭以上養牛大戶236戶。”
“一歲多的牛犢,別人給了2.2萬元,我都沒舍得賣。”在東華鎮裕光村集中養殖點,養殖戶張永乾指著一頭毛色發亮、身體健碩的牛犢說,“關鍵是品質好,人見人愛。”
在肉牛品質改良上,華亭市在世代選育、性能測定、遺傳評估等技術措施的基礎上,推行“戶繁場育”方式。“基礎母牛有補助,統一防疫,還買了保險,養殖沒有一點后顧之憂。”華亭市河西鎮建溝村李建軍說。
“只要跟上政策走,‘牛’產業一定會讓群眾過上‘牛’日子。”胡進軍說,這些年,得益于政府對牛產業的大力扶持,像周邊裕光村的張永乾、高紅民、嚴吳亮,建溝村的李建軍、李建杰、包海平等群眾陸續摘掉“窮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要想養好牛,飼草是關鍵。
為此,華亭市投資3500萬元,建設年產6萬噸全價飼料加工廠1座、5000噸全發酵保鮮飼料氣調庫1座,新上反芻和畜禽全價混合料、顆粒質料、包裹青貯飼料生產線各1條,為紅牛加工生產好“口糧”。
“我們年可生產反芻飼料6萬噸,收儲雜交構樹、全株玉米等包裹青貯飼料1萬噸,實現年產值2億元,帶動群眾飼草種植達到3萬畝以上。”華亭市優質飼草產業園負責人劉寶龍介紹說。
收割構樹飼草(央廣網發 華亭市委宣傳部 供圖)
在標準化養殖水平提升上,華亭市全面推廣“畜—肥—飼”集畜禽養殖、有機肥生產、飼草料種植三位一體的綠色循環農業體系,累計建成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線4條、有機肥生產企業2家,規模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和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100%和90%,有機肥年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年均青貯玉米秸稈和各類飼草料30萬噸,秸稈飼用率達到85%以上。
“在優質飼草料全產業鏈建設上,目前反芻動物飼料生產線已投料試產,5000噸氣調庫正在實施主體建設。”李昊說,“同時,推行‘分戶種植、集中流轉、訂單收購’模式,依托國有公司、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種植糧改飼4.1萬畝、構樹1萬畝、紫花苜蓿4.5萬畝,全市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9.6萬畝,初步形成了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的綠色循環發展新格局。”
“好牛也要好品牌的包裝推銷。”李昊說,“在品牌化打造上,我們積極組織肉牛等畜禽養殖企業、合作社參加‘甘味’農產品展示推介、農博會等展銷會,培育引導宏源公司申報認定3000頭肉牛無公害畜產品產地和1500噸無公害牛肉產品,注冊的‘愣娃’清真熟牛肉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平涼紅牛產品(央廣網發 華亭市委宣傳部 供圖)
據李昊介紹,華亭市按照“精深加工增值、品牌開發增效、創新營銷增路”的理念,建設成集文化展示、產品品鑒為一體的牛文化展廳1處,建成“翔美鼎”平涼紅牛肉品鑒店1處。新培育“翔美鼎”牛肉、“星禾谷”飼料、“隴山牧禾”飼草、“高山綠豐”有機肥產業鏈產品品牌4個,大力推介“平涼紅牛”公用品牌和“甘味”愣娃牛肉企業品牌,產業鏈產品大眾認知度、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同時,不斷加強與北京紫光園餐飲公司等龍頭企業、餐飲連鎖、大型商超對接合作的同時,依托蘭洽會、農民豐收節等節會,采取抖音小視頻、網紅直播等方式,加大產銷對接,拓寬銷售渠道,年平均生產銷售高檔牛肉1200噸、有機肥6700噸、優質飼草2.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不斷飆升。
“這是我們的監控和服務系統,可以適時看到全市各養殖小區的現場畫面,根據養殖戶情況遠程進行技術指導和相關服務。”指著眼前的大屏幕,李昊介紹說,為了全面提升服務水平,華亭組建了平涼紅牛產業鏈黨建聯盟,推行組織聯建、活動聯辦、發展聯動、資源聯享、服務聯抓、品牌聯創、問題聯調、產品聯銷“八聯模式”,協同解決資金、項目、技術等難題230余件。
華亭市現代化牛棚(央廣網發 華亭市委宣傳部 供圖)
同時,華亭以龍頭企業負責人、科技特派員、致富能手等為主體,組建了“牛技術、牛保險、牛金融、牛銷售”4支紅色服務隊,常態化開展送信息、送技術等服務活動,累計培訓種養大戶3200人(次),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50%以上;建成鏈主企業黨建活動陣地5處,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群眾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肉牛產業收益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5%以上。
“畜”勢而上謀“牛事”。
“我們堅持把牛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堅持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產業集群化‘四化’方向,全面優化責任、任務、政策清單,產業鏈圖譜‘三單一圖’和一名鏈長、一個專班、一張圖譜、一個方案、一批鏈主企業、一套扶持政策‘六個一’機制,成效顯著。”李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