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黨組織都在帶領干部牢固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踐行群眾路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三走遍一深入”活動,從根源上挖掘廣大群眾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期盼和希望,希望最大限度上幫助群眾解決反映最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及切身利益問題。然而,又有多少黨組織、黨員干部發揚了“甩開了膀子,喊破了嗓子”精神呢?又有多少黨組織、黨員干部挖掘了“干部不流動、農民不增收”的癥結呢?又有多少黨組織、黨員干部謀劃了“作風轉變促發展、人心向背系民生”的藍圖呢?為了不讓新的形式主義代替舊的形式主義,為了不讓群眾戳著我們的脊梁骨說“你看他們又在做秀,是搞了耍的”,真正做到“不散光,不跑偏”,真正實現“作風傳民風和,作風變民利現”。
要深入走訪調研,摸清實情,了解農村現狀。中央連續幾年1號文件都是講農村、農民的問題,特別是三農和民生工程深得農民的擁護,那么為什么農村農業產業還是發展變化不大、效益不佳。最根本的原因是:一是土地零散、面積小、不便耕種;二是由于農耕文化的影響,土地流轉,集約化、規;瑢嵤┳枇碗y度較大;三是交通、水利、電力配套建設跟不上,不便于機械化使用;四是外出務工人員占總勞動能力70%,缺勞動力,個別農戶邊遠地方無人耕種;五是農村在家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科學配方種植較低。
要深刻剖析,認真研判,掌控現狀原因。一是農民認識不到位,存在根深蒂固小農意識,把土地作為依托;二是國家的土地政策“長期不變”一家一戶,思想難統一和實施招商引資難;三是公司加農戶體系不健全,還存在企業與農民爭利、政府代替企業以行政手段推遲產業發展等問題;四是地域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規模種植、機械耕種不方便;五是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勞動少,科學技術難以得到運用;六是農民和基層政府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
要痛定思痛,動真碰硬,解決瓶頸制約。一是解放思想,開拓視野,走出土地是農民的唯一生存之路的圈子,把農耕文化的影響盡量減少、克服自我封閉意識、大力實行招商引資,走公司+農戶+基地的路子和專業合作社的路子,發展壯大產業。把政府號召轉變為企業與農民手牽手共合作、共利益,實現雙贏。二是教育引導農民學習了解市場、掌握市場,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降低市場風險、免費培養新型農民,使其掌握1-2門實用技術,開展多層次多項目的技術技能培訓,走科技發展道路。三是狠抓基礎設施改善:一要加大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把一個社的土地規劃為2-3片 ,把土地變到2-5畝一塊一塊的,其余土地全部退耕還林或種草養畜;二要把水電路列入國家建設資金,形成土地在哪里,路通到哪里、水通到哪里、電通到哪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才能談規模經營。四是狠抓科技投入?萍际堑谝簧a,只有堅持科學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農業才能豐收。一是加大適應丘區農業機械的研發和加大購機補貼政策的投入;二是要配備好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選好良種,做優品質,才能體現效益。五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一是要結合當地的實行情況,如水資源、土壤、陽光等自然情況、規劃可以種什么、不能種什么;二是堅持規劃不變、逐年實施,防止一上一下,只有堅持才能做大做強。六是建立完善風險防范體系。一是各級政府都應建立抵御自然災害風險基金;二是企業也要建立抵御市場風險基金;三是完善農業和農業企業保險政策,真正使農民減產不減收。作者:平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