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存一,環保企業的“活下去”|青山
時間:2023-09-01 11:17:42
作者|青山研究院
導語:在殘酷中活下去,見證下一個十年。
(資料圖)
2018 年,房地產行業率先發出“活下去”的呼號,之后接連爆出驚天大雷,迅速轉入下行期。
去年任正非喊話華為,“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并對內發布了題目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
短短數年,房地產、互聯網、新能源等熱門產業都發出了“活下去”的聲音,聲嘶力竭之中危機感撲面而來。
今年開始,原本以為會好轉的環保形勢急轉直下,復蘇未見,反而也開始蔓延“活下去”的聲音——環保行業也到了轉折點,大廈將傾之勢高懸環保企業頭頂。當行業開始大面積地出現一種聲音時,是一種警示。
據青山研究院觀察,“活下去”三個字背后有環保企業的生存困境,也有環保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客觀而言,環保行業的發展已經到了“活下去”的階段。
因此,“活下去”既是環保企業當前處境的真實寫照,也是現階段生存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對于各個環保賽道而言,只有活下去才能進入終局。
在這場產業轉折的殊死搏斗中,國企大都具有融資和存量運營的優勢,而幾無怙恃的環保民企將面臨極其嚴酷的生存局面。一位裝備制造企業老板沉重表示,“這將是一場十不存一的角斗,前途難料”。
本文將結合青山研究院的觀察和調研,對“活下去”背后的真實處境、底層邏輯以及破局方向展開剖析,希望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對環保從業者們有所助益,同時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討論。
01
非常態的順境和常態的內卷
下一個十年:存量內卷,賽道激戰
探討未來,首先要正視現狀。大批環保企業在退場或將要退場,這是行業最突出的現狀。
“做制造的發貨越來越少了,以前上門詢價,現在貼著成本價報價都沒人理;做工程的投標競爭越來愈激烈,原來四五家企業競爭一個標,現在十四五家競爭一個標;做投資并購的越來越清閑,原來擴大戰場布大局,現在收縮戰線搞聚焦。”
關于這一現狀,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在企業角度,是從常態進入了非常態;二、在行業角度,是從非常態進入了常態。
很顯然,我們在行業的角度看更加貼合現實,也更能看清局勢。大部分環保企業在順境中待得太久了,以至于誤以為時下的艱難是非常態,過一陣子就會過去;實際是行業在從增量時代快速切換至存量時代,而增量才是非常態、存量才是非常態。
非常態是機遇爆發期,參與企業眾多,魚龍混雜,但行業競爭混亂;而常態是供需穩定期,行業進入持續良性競爭,各個賽道最終只會留下少部分企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環保行業進入了存量,整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存量。這是疫情之后,復蘇未見的真正原因,“三十一條”、降息、減稅等措施均未起波瀾的原因。
環保行業本身的規律已經非常清晰,混戰將會在進入常態后隨著殘酷競爭而終結,這條路無可避免、必然殘酷。
比如,近期環保上市企業陸續發布 2023 年年度半年報,從一部分企業的增長來看,資源化、存量運營、“剩者為王”的優勢正在逐漸凸顯出來,相反,不具備這些優勢的企業在承受巨大壓力。
經歷了環保大建設的紅利期之后,環保企業要考慮:要不要成為賽道上剩在最后的選手,能不能成為賽道上最后的選手。下一個十年,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決定企業能走多遠,圍繞賽道搶位的激戰已經打響。
環保行業過去的商業本質,只是一段機遇紅利,很多企業還沒有經歷生死存亡級的對抗,更加沒有在戰略層面思考過企業的發展。
一部分企業是純粹的機會主義者,市場良好時進場,市場萎縮時退場,這類企業不在少數。在環保行業回歸常態的過程中,所有的故事、情懷、概念、泡沫,都將回歸本質。
上一個十年享受了紅利,下一個十年就要面對內卷。上一個十年賺低質量的快錢,下一個十年爭高質量的慢錢。上一個十年低門檻、魚龍混雜,下一個十年就要面對激烈競爭和超高淘汰率。
02
數萬環企,要么突圍要么出局
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當前形勢對于大部分環保企業而言,要么突圍要么出局。
環保行業現階段的變革主要來自需求端,目前來看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需求規模在銳減,各個領域不再需要數以萬計的同質化企業,水、固、氣各領域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環保監管加強的倒逼之下,環保需求在朝著節能低碳方向走。
在此趨勢下,傳統的環保供給模式不再匹配新需求,行業進入大衰退、大轉型,發展邏輯變成供應端創新迭代推動需求端升級。
也就是說,進入下半場,環保企業的飯碗要靠自己端,即依賴企業自身創新。但我們都清楚,環保領域的創新突破并非易事。
在此局勢下,環保企業的每一步都要走得十分慎重,因為每一步都可能成為最后一步。這兩年,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大量的出局者和少量破局者的分化趨勢,若要從中提煉方法論,以下 3 點具有較高的普適性:
1、整頓兵馬:摸清自身資源稟賦和能力模型
環保行業長期的低門檻、粗放混亂、惡性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業的憂患意識、戰斗精神和戰略能力,在青山研究院的調研中能夠感受不少環保企業有偏安一隅甚至躺平的心態。
很多企業在追求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核心競爭力、生產資料,也包括用戶等)價值最大化、開辟新戰場等方面,意識淡薄、動力不足。
在日益緊迫的形勢下,環保企業十分有必要對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做一次深度盤點,重整旗鼓、開辟新戰場。
整頓兵馬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搞清楚企業的優勢和短板,進而勾畫未來干什么和推演現在應該干什么。
2、做正確的事:以核心競爭力重新規劃戰略方向
環保工程時代不講究戰略方向,是一個見著有份、參與即可享受紅利的時代。
但進入存量內卷的常態中,戰略方向的重要性變得舉足輕重,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將會有明顯的對錯之分。
工程時代是做加法,企業可以多點布局、多線作戰,但進入存量時代,就要做減法,把優勢力量集中在主要戰略方向,以核心競爭力布置戰線,力求企業價值最大化。
3、正確地做事:提升團隊的執行力和組織效率
“正確做事” 是“做正確事”的保障,好的戰略方向要配以得當的方法。
關于正確做事有很多維度可討論,但對于環保企業而言,最值得討論的就是管理的升級。在粗放的上半場,很多企業的組織談不上團隊,更像是團伙,組織渙散、執行力一般,這在下半場將是大忌。
而進入存量時代,要有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方法,真正把公司的運營建立在團隊之上,關于環保企業團隊的升級可參考青山產業評論文章《環保行業拼「團隊」的時候到了》。
03
環保行業工程模式的反思
工程潮落,再造增長引擎
關于環保上半場的反思,一定繞不開工程。碰過工程項目的,不管哪類企業,都有一段心酸史。
而關于工程最值得反思的是,工程模式塑造了環保企業根深蒂固的工程思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業在質變層面的發展。
用鋼筋水泥設備儀表拼裝出一條處理工藝,是很多環保公司商業模式的本質。在大建設時代,這是最易上手、最直接的模式,但同時也有弊端,如周期短、波動性大、門檻低、難以形成壁壘。
建立在工程模式上的大部分企業注定是短命的,尤其是民營企業。
要活下去,就得有活法。環保上半場,企業的增長千篇一律,而環保下半場,企業將遵循各自的活法。其中,以技術產品化為模式的環保創新是其中一個重要范式。
事實上,環保行業的創新和創新力量是存在且不斷進化的,但在呈現方式上,較為傳統和老套,一直在以工程的模式呈現。行業內掌握技術的環保企業很多,但是沒有在更深的商業化程度去探索。
而技術產品化可使創新的成果得到最大化呈現,把技術和專業轉化成產品,企業能更加持久、更大規模、更高效率地服務和抓住客戶。
另一方面,產品化思路會倒逼環保行業的創新,促進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改變,材料等各個領域的技術突破會改變環保行業的處理體系。
環保行業再往下發展,需求將更加多樣化、精細化和節能化,在這些底層轉變之下,技術產品化將迎來發展趨勢,目前在水處理、固廢處理已經有一些成功案例。
另外,一部分龍頭企業在完成重資產運營業務的布局之后,也在回過頭來推動創新方面的短板,并以裝備制造的形勢呈現。
創新的維度有很多,創新一定會發生。關于環保行業的創新發展研究,是青山研究院的重大研究課題,未來將階段性地發布相關研究成果。
從工程時代走出,環保行業將走向大分化,各個領域的增長新驅動需要環保企業自身打造。一位深耕行業多年的創業者表示,“環保行業的發展才開始,創新和多元將成為未來的特征”,這一觀點契合文章前半部分關于“常態”的定義。
環保行業在從政策驅動進入創新驅動,政策是非常態,創新是常態。
結語
在殘酷中活下去
見證下一個十年
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沒看清其中的底層邏輯。本文開篇引入「常態-非常態」的概念,旨在強調我們既要正視現狀也要看見規律。
現狀很殘酷,“活下去”是態度,也是戰略。在殘酷中活下去,才能見證下一個十年。在歷史上,每次經濟蕭條或者產業變革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企業異軍突起,轉危為機。
此番環保行業的歷史性轉折,其中既有存亡之危,也必然有突圍之機。對此青山研究院將保持跟蹤研究,并實時發布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