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九次國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克林頓主義/現代中國的十次國運(九)
時間:2023-09-09 12:15:26
中國第九次國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克林頓主義/現代中國的十次國運(九)
全文共955字 | 閱讀需2分鐘
第九次國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克林頓主義
1989年,蘇東劇變,波蘭、匈牙利、東德、羅馬尼亞等國相繼爆發顏色革命。
【資料圖】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隨后美軍對伊拉克發動“信息化戰爭”。在絕對的力量差距面前,幾十萬伊拉克裝甲部隊灰飛煙滅。
1991年,蘇聯解體,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落下。蘇聯從1979年的巔峰期,到解體,僅隔了12年。
禍不單行的是,出于和平演變的目的,美國加緊對華封鎖,投入大量資金試圖在我國引爆顏色革命,中美關系進入長達三年的停滯期。面對中國市場,外資陷入猶豫,有些甚至做好了撤離的準備。外貿一度熄火,國民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海灣戰爭和蘇東劇變給了我國極大震動,前者使我國看到了和美國的巨大差距,后者使我國深刻認識到西方的陰險狡詐。圍繞這點,國內掀起了巨大爭論,一部分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放松對經濟的管制;另一部分觀點認為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反和平演變工作。
其中最核心的分歧在于: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中美關系到底能不能搞好?
在經歷了漫長的爭論后,1992年,南方談話公布,終結了社會上對姓資姓社的爭論,對于市場經濟的作用一錘定音。隨后,我國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引起一波“下海潮”,中國經濟騰飛的號角再次吹響,國民經濟迎來兩位數增長。
在外交上,針對美強中弱的特點,我國專門制定了“韜光養晦”的政策,對美國的挑釁適度克制,致力于發展經濟,并等待轉機的出現。
克林頓時期中美關系經歷了“先低后高”的過程:
1993年,克林頓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最開始的時候,克林頓試圖對中國采取“遏制”政策。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使美國工商界看到了中國龐大市場的機遇,包括比爾蓋茨、巴菲特等頂級富豪均主張與中國緩和關系。華爾街耗費上百億美金對美國國會進行游說,希望放寬對華投資限制。最終,在美國資本家的敦促下,克林頓的對華政策從“遏制”轉向“接觸”,中美交流的大門再次打開。
1993年,中美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舉行元首會晤,這距上一次元首會晤已經過去了四年。1997年,中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宣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兩國關系進一步升溫。1999年,在克林頓等人的推動下,美國同意中國加入WTO,這為后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基礎。
在很長的時間里,中美關系維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呈現“政冷經熱”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亞太的穩定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