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回暖進行時
時間:2023-06-24 08:37:58
自2023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水平陸續下調。截至目前,多家銀行已不見超過3%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理財又開始升溫。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普益標準了解到,截至6月18日,全市場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存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及存續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6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均呈現環比上升狀態。據業內人士測算,目前理財規模也在逐步回暖。
理財收益率、規模同步回升
【資料圖】
繼6月初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后,存款降息依然在蔓延,已經有部分中小銀行響應,下調了存款利率。
同時,理財收益率呈現上漲態勢。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全市場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環比上漲個百分點;全市場存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環比上漲個百分點;全市場存續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環比上漲個百分點。
招商證券廖志明團隊分析稱,2023年前5個月固收類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固收類理財凈值顯著上升。2023年5月下半月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最短持有期固收類理財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和%,維持較高水平。
談及近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漲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主要是固收類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等固收市場,債市走勢對其收益率影響顯著。根據理財前十大持倉數據,廖志明團隊測算到,截至2023年3月末,銀行理財配置公募基金資產中,債券型、混合型、貨幣型和股票型基金占比分別為%、%、%和%。今年以來債市走牛,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表現優異。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下調了銷售相關的費率。普益標準方面分析稱,理財公司下調產品費率的原因,一是隨著理財公司產品規模的持續上升,盈利能力不斷增強,規模效應為其下調費率留出了一定空間;二是降低產品費率是為了更多讓利于投資者,體現普惠金融理念,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三是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種種利好之下,理財產品規模也回升。
在經歷了2022年11月的“破凈潮”后,理財產品規模層一度收縮。《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260 家銀行機構和29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萬只,累計募集資金萬億元。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和29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萬只,較2022年年初下降%;存續規模萬億元,較2022年初下降%。
據廖志明團隊測算,2022年11月10日左右,銀行理財規模達到高點,接近萬億元。此后由于理財凈值波動導致客戶贖回以及理財沖存款等,理財規模出現大幅下降。截至2023年3月末,廖志明團隊估算理財規模約萬億元,一季度理財規模下降了約2萬億元,主要是現金類規模大幅下降,與理財沖存款緊密相關。
FOF類產品有望成為布局重點
展望未來,市場普遍認為,銀行理財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廖志明團隊分析稱,2013年年末~2016年年末的三年之中,理財規模從萬億元快速增長至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量高達萬億元;截至2016年年末,個人存款僅萬億元,理財規模與個人存款之比達%;截至2023年3月末,個人存款高達130萬億元,理財規模與個人存款規模的比值約%,現金類理財替代活期存款,中長期限理財替代長期定期存款,因此,銀行理財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廖志明團隊預測稱,預計2023年二三季度理財規模將明顯增長,主要是由于三方面原因,首先一季度理財收益表現亮眼,根據統計,一季度非現金類固收類理財年化收益率達%,近3個月理財收益表現亦非常亮眼,利于理財銷售;其次二三季度理財沖存款力度大幅減弱,過往來看,一季度開門紅完成后,銀行二三季度理財沖存款力度較弱;最后存款利率趨于下行,提升了理財產品對個人的吸引力。
廖志明團隊預計,2023年11月理財規模將達到全年高點,較大可能性超過30萬億元,甚至可能接近32萬億元,將較2023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長5萬億元及以上;2023年年末理財規模30萬億元左右。
不過,由于銀行理財市值法估值比例大幅提升,凈值波動加大,民眾理財投資的難度上升。廖志明團隊提示到,民眾應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并盡量拉長投資期限,以減輕理財凈值波動的影響。
普益標準首席經濟學家王鵬教授分析稱,經歷了產品凈值大幅下滑和“破凈潮”后,部分低風險偏好的客戶轉而尋求波動更小、收益更穩健的資管產品。“對投資者來說,FOF(基金中的基金)類產品具有大類資產配置的便利性。由于FOF類產品的底層資產配置于股票、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擁有豐富的資產配置領域和策略類型,因此能夠較好地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此外,FOF類產品較好地契合了當下時代發展背景,發行大幅提速。”
普益標準研究員梁鑫垚分析稱,目前,房地產、非標等大類資產配置逐步退潮,居民對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配置需求十分迫切;與此同時,對標美國等成熟市場,我國FOF/TOF(基金中的托管)產品的滲透率還處于萌芽階段,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從實際市場表現來看,自2018年至今,FOF基金指數的累計收益明顯跑贏中證全債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且整體波動性也較小,獲得了投資者和財富管理機構的一致認可。
展望未來,王鵬認為,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保本理財退出市場,尋找高收益資產成為擺在穩健投資者面前的難題,而FOF類產品表現出的低波動和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有望成為低風險偏好資金的布局焦點。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