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文:曾經的“西北第二城”,為啥一股東北味?
時間:2023-06-24 04:21:30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包頭,是一座擁有著 獨特氣質 的城市。
這座城市擁有 輝煌的過往 ,在50多年前,它的人口一度超過蘭州、烏魯木齊,僅次于西安。其工業產值更是遙遙領先于同時期國內大部分城市,綜合實力堪稱“ 西北第二城” 。
(相關資料圖)
并不同于人們刻板印象中 綠草茵茵、牛羊成群的塞外風景 。行走在包頭,眼中看到的是 開闊筆直的林蔭大道、氣勢雄渾的廣場 ,恍惚間仿佛有種置身于 上世紀80年代莫斯科 的錯覺。
俯瞰今日包頭。
圖/圖蟲·創意
在包頭,如果坐上一輛 從西往東 的公交車,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同在一座城市,東西方言卻天差地別。
比如同樣是一根熱氣騰騰的 煮玉米 ,在包頭 最西邊的昆都侖區 ,走街串巷的小販們稱其為 “粘苞米” ,一聲聲叫賣中,令人仿佛置身在那 塞北寒陽照耀下的白山黑水 ;而到了包頭 最東邊的東河區 ,它就叫 “玉茭茭” ,看到這個黃澄澄的顏色,就像看到了 太行山下老山西人祖祖輩輩耕種的黃土地。
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攝影/楊孝
兩個人文風格迥異的區域比鄰而居,著實令人詫異。而這其中奧秘,就藏在包頭的 自然風貌、人文風貌和歷史源流 當中。
大西北、陰山與黃河之間,
草原城市包頭如何誕生?
相比于中國傳統農耕區域,大部分位于 我國干旱和半干旱區域 的 西北大地 ,顯得貧瘠了不少。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大漠孤煙直” 是日復一日的常態。
而包頭所在的 土默川平原 ,則是茫茫大漠戈壁中為數不多水草豐美的地方。
陰山南麓,黃河北岸,滋養出這一片秘境。
圖/視覺中國
土默川平原位于 陰山南麓 ,是北朝民歌中稱頌“ 風吹草低見牛羊” 的富裕之地。
讓這片土地如此特殊的原因,全在于那 潤澤萬物的生命之源 ——水的充盈。
高大巍峨的陰山 橫亙在 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高原 之上,就如同巨人一般,阻擋了 夏季來自太平洋吹來的水汽 ,將珍貴的水資源留在了中國境內。
烏拉山,陰山支脈。
攝影/楊孝
得到 大自然饋贈 的土默川平原,匯集了周邊的生靈,讓這片總面積約 10000平方公里 的土地,生機勃勃。
如果說,陰山為 土默川平原 帶來了 生命 ,那 黃河 則是為這里注入了 靈魂 。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攝影/楊孝
黃河從 寧夏平原 自南向北進入內蒙古以后,先是流經 后套平原 ,然后在地勢的傾軋之下 陡然收窄 ,直到進入包頭境內。奔涌的黃河水流入土默川平原后,流速開始變緩,河道也變得更加寬闊。
碧波千頃的南海生態濕地 ,是九曲黃河為這座城市帶來的無私饋贈。這里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稱得上是“ 萬類霜天競自由 ”。
生機勃勃的鳥類天堂。
圖/視覺中國
就在這 聚氣養人之地 誕生的 包頭 ,自然也是 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
陰山,是 古代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 。位于陰山腳下的包頭,在長達千年的時間中,都曾是 中國農耕區的最北緣 ,也是 歷代兵家必爭的重鎮 。
若追根溯源,包頭市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戰國時期的九原城、漢代的五原郡 。
1998年,當地市政府將原本的 包頭郊區 改名為“ 九原區 ”,讓人夢回2000多年前的大秦帝國。
屹立不倒的秦長城遺址,是大秦帝國存在過的證據。
攝影/莎蘿蔓蛇
現代地名的 復古 ,聽起來別有 韻味 ;而古代地名如果用今天的稱呼,則平添了不少 風趣 。
比如漢末三國那 白馬銀槍趙云 ,他出身的 常山 ,位于今天 河北省石家莊市的正定縣。 不過若是自稱“ 吾乃石家莊趙子龍 ”,不知是否還有那長坂坡七進七出的銳氣。
西涼軍領袖呂布就是 五原郡人士 ,也就是今天的 包頭 。按現在的說法,當年在虎牢關前,他應該自稱一聲 “包頭呂布” 。
不過,從秦漢 北擊匈奴 ,到 北魏一統北方 ;從 六鎮起義 ,到 明英宗土木堡之戰 ……歷經戰火的包頭早已不復當年模樣。
向左滑動
游牧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攝影/史東升
到清初現代包頭的 肇始興建 ,古早的 九原城 已被完全抹除痕跡。
那時的包頭已經是 游牧民族的草場 ,被稱為 “泊頭”、“包克圖” ,是為蒙古語當中 “有鹿的地方” 。
雖然人少,但包頭的地理位置可謂是 至關重要 。包頭到北京的直線距離 不到500公里 ,到 陜北約200公里 ,而到 中蒙邊境 的滿都拉鎮,則只有 290公里 。
如今包頭的興起,也和這區位優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黃河與陰山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水草豐美的河套,
包頭就在此而生。
制圖/孫璐
在 中國近代貿易史 上,有一群著名的商人叫 晉商 。晉商們從中國南方采買瓷器、茶葉,將這些頗具東方特色的昂貴商品,跋涉萬里,販賣到 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圣彼得堡 。
這 萬里茶路 ,可謂是 險象環生 。嚴寒、沙塵暴、匪患,都有可能讓冒險求財的晉商家破人亡。因此這條路線上的各個城市,諸如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俄羅斯的恰克圖、新西伯利亞等,對于當時的晉商來說,都是重要的避風港和貨物集散地。
冬季包頭,一派北國風光。
圖/視覺中國
位于 黃河之畔 、物產豐富的包頭,就這樣以 水旱碼頭、貿易交通要道 的身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這樣重要的地緣位置,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 鐵路的建設 進一步強化。
俗話說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鐵路對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國成立后, 橫跨東西 的鐵路 京包線、包蘭線 ,和 縱貫南北 的包西鐵路、包滿鐵路一起,讓包頭成為了 中國西部鐵路交通的十字路口 。
包西鐵路黃河特大橋。
攝影/姜寧
如今,從內蒙古臨河到新疆哈密的 臨哈鐵路 全線貫通,讓從 北京到烏魯木齊的路線 不用再繞行西安、蘭州, 距離縮短了足足800公里 。并且也讓包頭市成為了這條進疆新通道上,最重要的 人、商品和風物的集散地。
來自東北的產業工人,
在西北荒原上扎下了根
2021年,《你好,李煥英》上映,賺足了影院的歡聲笑語和眼淚,也贏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同時,這部電影里 湖北襄陽 人大多 講東北話 ,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東北工業移民,打下了今天包頭蓬勃發展的基礎。
攝影/史東升
這個小小的文化現象,為我們揭露了一段 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60年代的 三線建設 期間,上百萬來自東北工業基地的產業工人內遷到我國 “三線地區” ,讓關內出現了很多 “東北方言島” 。
除了電影背景的襄陽之外,類似的還有 四川攀枝花市、貴州安順平壩區、甘肅嘉峪關等。
而東北產業工人 最早 遷入的地方,就是 包頭 。
百里鋼城的支柱,包頭鋼鐵廠。
攝影/石耀臣
說起城市的土特產,與包頭相鄰的鄂爾多斯人們會驕傲地說出 “羊煤土氣” 四個字,即 羊絨、煤炭、稀土和天然氣 。這些物產包頭并不缺,不過如果問起包頭人,他們可能會給出一個更硬核的答案: 坦克 。
包頭為什么這么硬核,就得從 156計劃 說起了。
上世紀前半葉,中國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 農業國 ,不僅一輛汽車都生產不出來, 鋼鐵、煤炭、化肥 的產量,也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直到1955年,由蘇聯牽頭援助中國的 156項重點工程 開始落實。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 轉移全套工業體系 。
很多項目設施,到今天都在發揮作用。比如 一汽、鞍鋼、沈陽飛機工業集團、西安飛機工業集團 等,振奮人心的 國產大飛機C919 的背后,就有西飛集團的身影。
鋼鐵工人是早期移民軍的主力。
圖/視覺中國
包頭是幸運的,落地于內蒙古自治區的 五個工程項目 ,沒有被分配在任何一座內蒙古的大城市。當時的中國選擇將這些新建的工廠,全部集中在 老包頭市西北部的荒地 上。
這么選擇的原因是因為: 包頭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寶藏。
白云鄂博礦區。
攝影/莎蘿蔓蛇
包頭 白云鄂博礦區 ,在蒙古語中意味著 “富饒的神山”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對這里最貼切的描述。物產方面,白云鄂博礦區坐擁 全世界57%的稀土資源 ,以及建設新中國急需的豐富鐵礦;在杰出人物上,也有全國知名的 草原英雄小姐妹。
由 工業聚集 起來的人,迅速充實了這座城市。一座能容納百萬人口新城,就在這片荒地上,拔地而起。
在那個年代,包頭人口一度以 年均150%的速度飛漲 。到1978年,無論從建成區面積還是人口上,都是僅次于西安的 “西北第二城” 了。
對稱、嚴整,是包頭的城市規劃思路。
圖/視覺中國
大量來自 鞍鋼 等廠的鋼鐵產業工人涌入包頭,致使包頭最大的新建城區—— 昆都侖區 成為了 東北人聚居地, 另一個新建城區青山區,移民二代的普通話也染上了不少東 北味。
讓包頭更像東北的,不僅是人們的口音。 “少先路”、“科學路”、“鋼鐵大街”這 類工業氣息滿滿的路名,在包頭市西部兩個區隨處可見。 開闊的林蔭大道、對稱式布局的城市街區 ,也讓這座 西部草原明珠 仿佛我們熟悉的任何一座 東北工業城市 。
頗具新古典主義美感的林蔭道。
圖/視覺中國
匯遼晉之人,聚一方寶地
如果說西二區的包頭展現出了現代 中國工業文明 的一面,那東河區的包頭則體現了中國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
這不是西藏,這是包頭的佛教寺廟五當召。
攝影/石耀臣
盡管包頭的 山西人聚居區 比東北人聚居區形成更早,但山西人其實也不算包頭的原住民。
自明代傳入中國的 玉米、番薯 等美洲作物,以及康雍乾三世內地的 長久和平 ,讓中國的人口翻了三倍。可過剩的人口,讓中國 人地矛盾 到了最尖銳的時刻。
三晉大地,素有“ 表里山河壯” 之稱, 呂梁、太行 等山脈賦予了山西以秀美的自然風光,也限制了山西省的 耕地面積 ,讓這個省份的農業產出遠小于臨近的河北、陜西等省份。
移民 ,就成為了大量山西、陜西居民 唯一的生路 。
晉北特色窯洞。
圖/視覺中國
一部 《喬家大院》 ,讓無數觀眾認識到山西的 晉商文化 。其實包頭有一座同樣規模龐大、古色古香的 “白家大院” ,它原是傳奇旅蒙晉商王肯堂所建,歷盡百年滄桑依舊保持了其原有風貌。
白家大院是 山西移民在內蒙古落地生根的一個縮影 ,整個內蒙古西部,80%的人口都是晉陜移民的后代。在東到 烏蘭察布 西到 阿拉善 ,綿延上千公里的廣袤土地上,人們大多都操著一口濃重的 山西話 。
白家大院。
圖/匯圖網
而包頭,則是內蒙古中西部最特殊的城市。
在這座城市中,各地移民相互交流,形成了包頭獨特的文化。語言上從西到東形成了 東北官話——晉語大包片 的過渡。
比如同樣是說一件事情搞不清,包頭西部的人會用粗獷的東北口音說 “整不明白” ,而東部的人則會和自己的山西先祖一樣講 “鬧不機密” 。
晨跑的市民和公園的羊群,不期而遇。
攝影/姜寧
除了移民們帶來的方言,當地原生的 蒙古語 ,也對包頭方言有著廣泛的影響。蒙古語里把賊稱為“ 呼拉蓋 ”,而這個詞到了包頭人口中,則 拓展出了多種用法 。一個人大膽狂妄,可以稱他為“呼拉蓋”;言語輕佻,也可以叫做“呼拉蓋”。
盡管語音上有如此區別,但在飲食上,包頭人就 不分你我 了。
山西移民帶來的 莜面、燒麥 ,到了內蒙古煥然一新,成了全包頭人喜聞樂見的美食。
根植于黃土高原的莜面,和精米細面相比口感略粗糙,但老綏遠人最愛其 筋道彈牙的口感 。在面食專家山西大廚的手中,莜面被做成了 莜面窩窩、莜面魚魚、涼拌莜面、蒸莜面 ……
向左滑動
一碗令人垂涎的莜面。
圖/圖蟲·創意
和 形狀的高度可塑性 一樣,莜面的口味,也與其 輔料 深度綁定。吃莜面,最常見的是 羊肉臊子 ,羊肉的 鮮與膻 ,跟莜面的 厚實勁道 是一對絕佳的組合。一籠樸素的莜面,是 山西風味 在包頭移民群體中的遺留。
從東到西,傍晚夜市里最火熱的攤子絕對是 東北燒烤 。包頭燒烤之于東北燒烤,可謂青出于藍。包頭不僅有久經戰陣的東北燒烤師傅、深厚的燒烤文化、煉鋼之后產生的焦炭、廣大熱愛燒烤的工礦子弟,還有 吃著陰山下鮮嫩牧草長大的肥美羊羔 。
羊肉串是包頭燒烤的扛把子。
圖/視覺中國
說到內蒙古,說到羊肉,就不得不提起內蒙人普遍偏愛的 清水涮羊肉和手扒肉 。不需要加額外的底料,一個銅鍋、一鍋清水,就能熬煮出 內蒙古羊肉自帶的鮮活 。
手抓羊肉。
攝影/竇俞鈞
對美食的追求不分地域、不分老幼,只要上了桌,那就不再有籍貫之分。在推杯換盞之中, 東北人的爽朗熱情 , 山西人的綿密細致 ,在蒼涼廣闊的西北大地上,交織成了一幅 奇特的圖景 。
一籠熱氣騰騰的燒麥。
攝影/竇俞鈞
各地居民 雜糅相處 ,讓包頭并不像一般的城市那樣有 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不過,這種 文化交融、南腔北調的和諧 ,恰恰塑造了包頭不同于中國西部任何一座城市的 獨特氣質。
時過境遷 ,陰山、河套 早已被太多人賦予了各種文化意義。從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到 “三邊戎馬多嬌氣,河套烽煙二千里” ,昔日的古戰場早已偃旗息鼓,烽火臺也不再燃起那滾滾的狼煙,但這些舊時往事,早已融化在這片山川河流當中,成為今天包頭獨特氣質的歷史源流。
包頭,一座開闊到能牧馬的城市。
攝影/姜寧
從 九原城 的覆滅,到 走西口 的新生,再到 工業時代 的大移民,這座陰山腳下的城市也經歷了太多的風霜雨雪。
水草豐美的 土默川平原 ,總是 以包容的態度迎接八方來客 ,張開雙臂歡迎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一座 多元文化通融 的包頭,就是最好的 例證 。
樹蔭下的包頭市井。
攝影/史東升
相關稿件
世界快消息!被杭州女生的“百褶裙”圈粉了!時髦、洋氣又顯瘦,照著穿好高級
周濤氣質開掛!黑色西服配半身裙出席活動高級時髦,網友:厲害了-天天速看
周筆暢34歲年齡氣質不一樣了!印花西服裙裝搭配,清爽減齡還時髦_速遞
女健身模特被潛規則沒獲冠軍向評委席扔鞋?官方回應:不信謠不傳謠,當時裁判和模特已協商處理好了 每日快看
讓“無聲的漏洞”無可遁形:詳解2023 數據庫頂會SIGMOD最佳論文
焦點快看:河南省第十屆中華軒轅龍舟大賽(淅川站) 明日盛大開賽
逐月向好!廣州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2%|看點
白玉蘭紅毯亮點多:金晨發型引群嘲,秦嵐腰出圈,雷佳音眉毛搶鏡
今日熱訊:美國最大報業集團Gannett起訴谷歌壟斷在線廣告市場
【天天新要聞】性別保密!TVB小花懷孕第4個月已明顯見肚,已知男女但仍未要公開
焦點日報:7月22日開始,招財添貴興家業,求財順心,富貴享不盡的3大生肖
參觀泰坦尼克號失聯!工程師:失蹤潛艇可能會發生坍塌 天天短訊
鄰苯二甲酸二辛酯商品報價動態(2023-06-23)-觀焦點
環球最新:50歲女人想要穿得優雅,學會這三要三不要,極簡風穿出高級感
女星姜塵定居美國惹爭議!自稱建立高端華人圈,呼吁大家都來看看_焦點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