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2524: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底層牽引力
時間:2023-09-01 06:07:44
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2524: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底層牽引力
文 | 洞見pumpkin===來源 | 洞見(ID:DJ00123987)
吳軍博士曾在演講中說:“向上的路注定艱難,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
【資料圖】
一個人努力向上的過程,就像在攀登一座金字塔。向上,步履維艱;向下,萬丈深淵。一旦你下定決心向上突破,就會有很多向下的力量,拉扯你,牽引你。這些有形的無形的,把你往下拽的力量,我稱之為“底層牽引力”。
一、原生家庭引力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貧窮,為什么會遺傳?”
評論區有兩個真實的故事。
答主@曹執的父親16歲參軍,走出蘇北農村,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年紀輕輕干到副營級。卻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轉業回家了。理由是奶奶說家里的地沒人種,于是他父親聽了奶奶的話,回家種地了。
另一名匿名用戶說,他小時候窮到交不起學費,大學誤打誤撞被調劑到了計算機系。畢業時通過了騰訊的網申,卻在面試的時候主動放棄了。因為他買不起車票,家里人讓他選擇縣城月薪3000的國企。多年后,當初和他一起面試的同學,早已財務自由,他還在縣城的國企數著薪水,算著房貸。
一旦你有跨越階層的機會,第一個拖住你的不是旁人,而是原生家庭。
你想去大城市闖一闖時,親戚朋友勸你:女孩子別想東想西,趕快找人嫁了吧。
你想換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父母不支持:現在穩定的工作多難得,別瞎折騰。
你想創業做生意,家里人第一個反對:創業風險太高了,別冒險了。
倒不是身邊的人見不得你好,而是認知有限。
大西洋月刊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你站在社會經濟的梯子上,腳踝上捆著一根橡皮筋,皮筋的另一頭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級。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當你往下掉時橡皮筋會把你拉回來;如果他們站在下端,你開始向上爬時它就會把你往下拽。
所以,如果你出身普通,你要趁早明白:你的原生家庭給你的建議,本質上都會把你拉到和他們同等階層稍高一點的位置。如果不努力沖破這個枷鎖,那你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他們的2.0版本。
二、奶頭樂引力
作家霧滿攔江認為讀書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純娛樂小說,讀自己喜歡讀的書。
第二層:傳統經典小說,讀對自己有用的書。
第三層:進入史哲領域,讀有價值的書。
第四層:進入思想領域,讀有延展性的書。
第五層: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并依據自我體系構建新的閱讀書目。
簡單來講,一個人閱讀的深度,就是他思想的尺度,高層次的人,往往都是深度閱讀者。
看過一幅令人深思的漫畫。
互聯網高速發展,人們點點鼠標,動動手指,就能輕松獲取各種信息。
跳著手指舞的帥哥美女應接不暇,娛樂圈的明星八卦一波接一波;驚險刺激的網絡游戲讓人欲罷不能,速成的付費學習緩解了知識焦慮。你喜歡什么,手機最清楚;你愛好什么,算法就給你推送什么。于是,人成了互聯網寵物,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
思考力成了時代的稀缺品,注意力渙散成了時代病癥。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能夠專注思考的時間正在越變越短,自己能夠全力以赴的事情正在越變越少。
你很難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原速看完一部紀錄片,獨立組織一篇文稿。長期浸泡在“短平快”的低密度碎片化信息中,失去了思考力,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沉迷于這種低級的“奶頭樂”中,失去進取心,就會永遠被桎梏在底層。
有一句話我非常相信:You are what you read. 直譯是:你讀什么,你就會成為什么。更好的翻譯是:一個人獲得什么樣的信息,往往決定了他成為什么樣的人。
不要讓你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被網絡劫持,養成深度閱讀的好習慣。我們才不會淪為信息的傀儡,快餐信息的回收站。
三、底層圈子引力
《經濟學人》在做一個調查時,發現了一個非常反常的現象: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的工作時間,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下降;而富人和精英階層的工作時間,卻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提升。50%以上的億萬富翁,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65個小時。為什么?
富人認為工作的本質是為自己創造價值,所以堅持在工作中提升技能。窮人認為工作的本質是為老板提供價值,所以“摸魚”成了反抗資本最有力的武器。于是乎上班摸魚成了政治正確,努力工作的人,就被打上了“假奮斗”的標簽,被孤立被嘲諷。
卡內基鋼鐵公司董事長齊瓦勃,18歲時在卡內基經營的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工友們抱怨工作累、薪水低,工作時敷衍對付。齊瓦勃卻熱情滿滿,他立志成為優秀員工,上班勤勤懇懇,下班還自學建筑學的相關知識。工友們看不慣他這樣的異類,紛紛挖苦嘲笑他,他不管不顧,熱情依舊。八年后,他升任總工程師,年僅25歲,就成了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而當初那些嘲諷他的工友,要么被裁,要么還停留在原來的崗位。工作中,總有人在敷衍、摸魚,而且設法將你變為他們的一員。我勸你一定要離這種人遠一點。
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說過一句話:“人,永遠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你在工作中混日子,工作遲早有一天會淘汰你。
四、弱者價值觀引力
大V“科學未來人”說過一句話:“有個真實感受不知道該不該講,劇烈的社會分層,儼然正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們身邊的好多人,都在拼命學努力做,于是他們物質財富、社會地位,都在肉眼可見地快速積累。但還有一部分人,總是埋怨階層固化、沒有前途,覺得什么都是別人想割我的韭菜;把“弱者的武器”工具箱打開,全用在抱怨、仇恨、躺平、擺爛上,于是他們的生活真的變得很爛。
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人:看見富二代們炫富,就抱怨出身不公;失意落魄時,就埋怨階級固化;看到比自己資歷淺的同事升遷,就揣測為某種潛規則。把自己的失敗,不如意甩鍋給社會和別人,固然能聊以自慰。但短暫精神馬殺雞的代價是,沉浸于自憐自抑的情緒中失去了自救的可能性。
一位心理學把人的價值觀分為兩類:一類叫弱勢價值觀,一類叫強勢價值觀。
弱勢價值觀遇事問:憑什么?喜歡向外歸因。
強勢價值觀卻習慣于問自己:為什么?善于向內求因。
就像出身農民的俞敏洪,高中時候,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后一定都是農民。許多學生相信了,不是中途輟學,就是沒考上就放棄了。俞敏洪不認命,考一次沒考上就考兩次,兩次沒考上就考三次。最后他終于考上了北大,一個農村娃,成了企業家。
《古蘭經》中講:“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人生而不平等,出身的差距,天賦的差距,資源的差距……抱怨毫無意義,行動才有轉機。當你把“憑什么”的抱怨,換成“為什么”的自救時,就意味著你又向高處移動了一大步。
五、多巴胺引力
生物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作“老鼠也瘋狂”。一只老鼠被連上了一個電極,每當它按下按鈕,就有微小的電流刺激它的大腦。但老鼠被電后不僅沒有躲開,反而越來越興奮。12個小時瘋狂按了7000次按鈕,最后力竭而死。原來,電極刺激了大腦區域的快感中樞,會產生讓人興奮的多巴胺,于是老鼠掉入了這個“快感陷阱”里。
別嘲笑老鼠,其實我們高明不了多少。知道垃圾食品有害健康,卻忍不住大快朵頤;深知短視頻讓人上癮,卻忍不住打開刷個不停。一根網線,一個外賣電話,一屏永遠看不完的短視頻,可以讓你在短時間享受到快樂。但所有能立馬滿足你的娛樂方式,最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毀了你。無節制的爽感之后,往往是無盡的空虛。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
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階層,越喜歡采用補充型的娛樂方式:比如健身、閱讀、學習。
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采用消耗型的娛樂方式:比如打牌、打游戲、看肥皂劇。
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只瘋狂的老鼠。低級的快樂靠放縱,頂級的快樂靠自律。讀書很枯燥,但一頁一頁啃,才能內化為知識和智慧;健身很痛苦,但汗一滴一滴流,才能塑造更強健的身體;多巴胺只能帶來片刻的歡愉,苦熬過后內啡肽帶來的快樂,才有持續一生的回甘。
▽
《奇葩說》里辯手肖驍有一句辯詞我特別喜歡:“往往最誘惑的選擇,不是上帝給你的機會,而是惡魔給你的考題。”
在向上攀緣的路上,我們會遇到無數這樣的選擇題:勇敢還是穩定?舒適還是痛苦?安逸還是改變?我只有一個建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永遠選擇困難模式。因為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