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命關羽前去華容道攔截曹操,卻并非是歷史的真實!_精彩看點
時間:2023-06-24 05:41:35
(資料圖片)
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兵敗赤壁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劉備和關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云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后。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云長曰:"有何違礙?愿即見諭。"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
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云長曰:"愿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云長便與了軍令狀……孔明笑曰:"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謂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情。"云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云長做了,亦是美事。
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云長曰:"愿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云長便與了軍令狀……孔明笑曰:"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謂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情。"云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云長做了,亦是美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周瑜火燒赤壁,曹軍大敗,曹操倉皇而逃。諸葛亮先后安排張飛和趙云前去攔截,唯獨不理關羽。關羽忍不住發生責問,諸葛亮表示有一處隘口非常關鍵,但卻不敢讓關羽前去。關羽詢問原因,諸葛亮說擔心關羽會念及當年曹操之恩,將曹操放走。關羽當即立下軍令狀,率部前往華容道。此后便有了關羽義釋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虛張聲勢", 意為假裝出強大的氣勢,指假造聲勢,借以嚇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唐代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中的"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小說中描述的曹操敗走華容道,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不過,諸葛亮命關羽前去華容道攔截曹操卻并非是歷史的真實。因此,上面介紹的這段小說情節完全是作者的虛構。
說完了故事的真偽后,再來談談小說中的這一情節。可以這么說,這段情節是小說作者高超創作功力的一次完美體現,其中以諸葛亮口中的"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云長做了,亦是美事"最為經典。這個設計可謂是腦洞大開,使得整個情節變得合情合理。試想,如果諸葛亮派張飛和趙云前去攔截,曹操必將性命不保,之后中原地區將陷入一場大亂,獲利最多的人將會是孫權,這對劉備的日后的發展非常不利。只有關羽前去攔截,既可以保全曹操的性命,又可以成全關羽的義氣,還不辱諸葛亮的智慧,真可謂一舉三得。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